時間:2017-10-13(五) 13:00~17: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系館
撰文:黃鈺涵、李建欣
攝影:張映涵、吳奕均、楊詩涵、陳曉曦、李建欣

資訊科學暨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為促進資訊科學專業領域發展與學術交流的國際性專業組織,其下設立於臺灣的臺北分會(ASIS&T Taipei Chapter)與本系在今年(2017年)10月13日舉辦「行動裝置資料與使用者研究工作坊」。此次工作坊以日漸普及的「行動裝置」為主題,邀請三位專家學者分享其使用行動裝置蒐集資料與進行研究的經驗,一同討論研究者能如何運用行動裝置開發新的研究工具,以及利用行動裝置蒐集資料時可能面臨哪些挑戰?工作坊亦邀請兩位圖資領域的博士生與一位博士後研究員,分享其參加國際會議的經驗並與現場的聽眾進行交流,藉此鼓勵臺灣圖資界的研究人員勇敢參與國際會議,提高學術成果的能見度。

 

應用行動科技記錄與研究人們日常生活行為與脈絡|張永儒

第一位講者是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張永儒。張教授首先向聽眾介紹如何運用行動裝置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限制(例如:問卷在細節反映能力上的不足、質性訪談中受訪者呈現個人記憶的有限性與真確性,以及撰寫日誌容易對填答者造成的負擔等)。針對上述研究方法的不足,行動科技的發展著實為人類日常生活行為的探索提供了更為即時、準確而豐富的研究資料;再搭配「經驗抽樣法」ESM(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研究者便能一窺研究對象在每個「當下」經歷的細節,進而能以巨量且精準的情境資料進行量化分析。

張教授接著以其研究成果為聽眾呈現近年來行動科技研究的趨勢,例如:藉助不同形式的手機存入(logging)紀錄幫助人們回顧情境的日誌型工具、有助於人類行為預測及改善的ESM資料、賦予使用者回報誘因的遊戲化(Gamification)機制,以及能有效提高填答率的跨裝置(Pervasive/Cross-Device)問卷發送方式。在透過三個研究案例說明上述趨勢的應用後,張教授簡單介紹了進行相關研究的步驟與注意事項,並強調「向受試者及研究計畫審核者清楚解釋研究流程及隱私問題」的重要性。最後,張教授不忘提醒與會者:行動科技研究方法有其限制,研究者在採用前仍應回歸原始點,慎思自己的研究初衷才是上策。

圖1 張永儒教授於Q&A時間回答與會者的提問

 

Supporting People with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using Mobile Connected Devices|游創文

行動科技不僅提供研究者更多資料採集的途徑,若將其即時反饋的優點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亦能成為人們改善生活習慣的好幫手。國立臺灣大學創新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游創文向聽眾分享研究成果,說明如何透過其研究團隊所開發的「SoberDiary戒酒小幫手」App協助酒精成癮者監控自我的飲酒習慣,進一步達到長期戒酒的目標。游研究員表示,只要使用者攜帶專用酒測器,即能隨時隨地進行自我酒測,搭配應用程式搭載的定時提醒酒測功能,有效幫助戒癮者及精神科醫師追蹤、了解戒酒狀況。SoberDiary為使用者設立明確的戒酒目標,配合即時反饋、適度的獎勵機制、長期戒酒成效分析與社群排名的功能,提升了使用者的戒酒動機,有助改善酒癮。

圖2 游創文研究員向聽眾介紹兩個協助酒癮者的應用程式

游研究員分享的另一項研究成果為「SoberMotion行車安全確認」App,此應用程式亦搭配專用檢測器,協助酒駕緩起訴個案減低再犯的風險。由於當今的酒駕緩起訴案例繁多,觀護人員未能擁有足夠的時間持續監控每一個個案,因此SoberMotion能夠輔助觀護人員透過行動裝置的感測紀錄,便利且準確地了解酒駕緩起訴個案的戒酒情形。另一方面,拜行動科技發展之賜,個案得以使用手邊熟悉的行動裝置,加上臉部辨識等防作弊機制,進行自我檢測,免除外加電子監控器(如GPS)所帶來的不適應感。游研究員介紹的兩款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對於酒癮者而言,實屬改善飲酒習慣之利器。

圖3 有趣的戒酒案例分享逗得聽眾開懷大笑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行動社群網絡中的資訊偶遇|陳書儀

第三場演講由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陳書儀助理教授分享「手機社群網絡中資訊偶遇特性」的研究。首先從「資訊場」(information grounds)談起,在行動社交的資訊場裡,人們為了非資訊性的目的而聚集,進行社交協調或協作,於此產生資訊流動。陳教授指出,資訊偶遇的狀況在人際網絡中最為常見。而手機社群網絡中的資訊偶遇通常帶有以下特性:(1) 因「人」而產生驚喜感;(2) 行為始於非資訊目的,例如使用Facebook目的是為了關心好友近況;(3) 偶遇多為「興趣」相關的資訊;(4) 儀式性地進入資訊場更有機會發生資訊偶遇,例如:某使用者擁有每日睡前使用社群軟體Instagram的習慣,使其更容易在社交資訊場中產生資訊偶遇。

在這項研究中,陳教授亦採用行動裝置蒐集使用者的手機截圖、日誌與問卷資料進行分析。而演講的最後,陳教授表示以手機蒐集使用者的行為資料固然會影響其生活、造成困擾,且隱私問題時常成為招募參與者時的障礙。因此,陳教授提醒現場的聽眾,若將來進行使用者研究,亦可考慮多加善用網路上現有的開放資料,尋找合適可用的資料進行分析,以減少召募參與者、蒐集資料的繁縟程序所帶來的不便。

圖4 陳書儀教授鼓勵圖資人勇於將研究成果向外界分享

 

學生參與國際活動之經驗分享|鄭惟中、董蕙茹、陳勇汀

本次工作坊的壓軸好戲是兩位博士生鄭惟中(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陳勇汀(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以及一位博士後研究員董蕙茹(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的國際研討會經驗分享,期能鼓勵在座的學術界新手踏出舒適圈、放眼世界,並勇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帶向國際。

首先,惟中學長指出:並非所有的國際研討會都是學術導向,在許多大型的綜合研討會中,研究者往往也能與業界人士交流,獲得了解時下產業趨勢的珍貴機會;學長也鼓勵眾人把握出國參與會議的時間,盡情享受當地的文化與風土民情,拓展視野。接著,蕙茹學姐強調鎖定「合適的研討會」之重要性,提醒學術同道在挑選欲投稿的會議時,應審慎檢視其徵稿範圍,避免參與主題「包山包海」的非正規研討會,而晚宴服裝、名片交換等禮儀也都是參加國際會議時不容忽視的細節。勇汀學長則總結了參與會議的三項要素:「熱情」、「時間」與「金錢」,並詳細介紹自投稿、行程安排、上臺報告至結案等一連串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注意事項,期望有志赴海外參加研討會的研究者不再茫無頭緒。

圖5 鄭瑋老師主持三位講者之經驗分享與座談

 

無聲競標拍賣會──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此外,無聲競標拍賣會(Silent Auction)是此次工作坊的一大亮點,亦是ASIS&T臺北分會首度嘗試的小額募款方式。簡而言之,賣家可以提供狀況良好卻不常使用或不再需要的物品做為拍賣品,自行訂定底標,這些拍賣品將陳列於拍賣會場的展示桌上供人觀覽;而買家則可於目標商品的競標單上出價,待競標時間截止,便由競標單上的最高出價者得標。其中,拍賣所得費用將全數捐予ASIS&T臺北分會做為辦理學術活動之用。

圖6 拍賣會場一隅,與會者仔細尋找感興趣的拍賣品

本次拍賣活動共計三個時段,分別於各演講場次後的休息時間舉行。拍賣現場,數十件拍賣品一字排開,與會者競相對自己喜愛的商品下標,氣氛好不熱絡!而工作坊特別準備的美味西點與熱茶,則稍微緩和了現場刺激緊湊、令人心跳加速的競標氛圍。最終,拍賣會售出三十九件商品,拍賣所得共計新臺幣三千九百五十元,成功使拍賣品提供者與競標者的心意轉化為對ASIS&T臺北分會的實質支持。

圖7 工作人員透過競標單比對商品競標情形

圖8 拍賣會場備有精緻茶點供與會者享用

 

道別時分──工作坊圓滿落幕

時光飛逝,工作坊在現場聽眾踴躍的提問中進入尾聲。在講者們慷慨的傾囊相授下,與會者不僅對行動科技的研究方法、新興趨勢、實際應用與使用者特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國際研討會的投稿及參與感到躍躍欲試,而高潮迭起的無聲競標拍賣會想必亦成為每一位來賓最難忘的體驗。瞧!眾人嘴角滿足的笑容,彷彿訴說著他們對於ASIS&T臺北分會下一次活動的殷殷期盼。

圖9 工作坊結束,講者、師長及與會者於活動會場合影留念

 

【相關連結】
「行動裝置資料與使用者研究工作坊」活動網站
ASIS&T臺北分會Facebook社團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