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6, 2003 
No. 10 
 
報主:謝寶煖

In this issue:

  • 新世代新思維
    該怎樣描繪資訊世代年輕人的思維模式呢?
     

  • 影集與網站
    電視影集可以和網站做怎樣的結合呢?且看全美收視冠軍CSI犯罪現場的示範。

     

  • 參考資源
    號召網友大家一起來編百科全書,可能嗎?

Please forward this paper
 to a friend or subscribe here.

 
>> 新世代新思維

UCLA安德森管理學院的Jason L. Frand教授長期觀察資訊世代的思維模式(mindset),歸納出十項特質來描繪新世紀大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價值觀。這十項特質涵蓋世代的轉變、做事方法的改變、以及資訊時代的必然現象,也是從事資訊服務的我們該有所體驗的。

  1. 電腦不是科技:按照Alan Kay的說法,出生之後才有的東西才叫科技。很多五年級小學時不都是中午回家吃飯看布袋戲,所以對五、六年級來說,電視、電話、汽車都不是科技;但是電腦、Internet、Web和行動電話,對五年級生來說應該就是科技。但是對資訊世代的七年級來說,電腦和網路都不是科技。君不見四、五年級生翻著使用手冊學彩色手機,看到三年級清理書房時掙扎著要不要丟掉Fortran,六、七年級生可能不知道有使用手冊這種玩意兒,更酷的是不會英文不會日文電玩照打。套句電腦用語,電腦和網路對五年級以上的人來說是Plug-ins,對六年級以後的世代則是Built-ins了。
    註: Alan Kay何許人也?話說APPLE的創辦人在創業之初去參觀Xerox的實驗室,然後就從PARC團隊挖角回去發明Apple的Macintosh,就是這號人物。

  2. Internet比電視好:根據美國UCLA教授Jeff Cole的研究,在電視發明五十年後的1998年開始青少年看電視的時間減少了,少掉的時間轉移到電腦和上網。事實上資訊世代己經視網路為最主要的資訊來源,應該說休閒娛樂才恰當。曾經聽三年級的長輩說他過著兩個螢幕的生活,那麼七年級過的是一個螢幕的生活,看電視、看電影、找資料、購物、娛樂都只要一個電腦螢幕就搞定了。資訊世代的閱讀和寫作幾乎都是耗在網路聊天室、電子郵件、和討論版,創造性思考對E世代來說好像有點太奢侈了。

  3.   「實境(reality)」不再真實:以前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是連「見」都不足為憑了。電影阿甘正傳就是一個例子,透過合成技術,阿甘可以和甘廼迪、詹森、尼克森、布希、福特、和柯林頓等歷任美國總統握手。對年青人來說,虛擬實境就像是親身體驗一樣的真實。昨天的新聞不是報導DHL的飛機被擊落,可是專家卻無法證實錄影帶是否為真。  

  4. 「行」比「知」來得重要:在人、事、物和資訊都快速變動的世代,全球化和市場導向影響每個組織和個人。以大學而言,現在的大學生和上個世代有很明顯的不同。首先是學生年齡差異大,有高中剛畢業的,有高中沒有畢業跳級的,有事業有成再回流進修的,有增進第二專長的專業人士;學生年齡有差異,文化背景、經歷、期望,也都有很大的區別。相同的是,畢業之後都要進入混沌的社會大學,而且是資訊半衰期急速縮短的時代,培養學生處理複雜和模糊資訊的能力,比累積事實和知識,更為重要;換句話說,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終身受用的能力。 更有學者著書提醒我們現在是體驗經濟時代。

  5. 「任天堂式」的思維更甚於邏輯思考:對工業世代而言,試誤式的實驗是昂貴又費時的問題解決方法,行動是要在仔細分析相關資訊,考量各種可能結果之後,才會嘗試的。但是對玩任天堂等電腦遊戲長大的世代,惟有持續不斷的試誤才能過關,而最快成功的方法就是輸,因為每次輸都是學習、都在累積經驗。Game over只要重新開啟新遊戲就可以了,使用手冊、教戰手冊、秘訣,都是不需要的。 

  6.  多工的生活方法(multitasking way of life):現在佷多年青人很習慣同時做很多件事情,例如邊打電腦、邊看電視、邊做功課、邊吃東西、邊和父母對話,他們不會專心只做一件事。以前的電視只有三台,現在有近百台,所以拿起遙控器猛按是正常的,黏在一個頻道上是異常的。上網更是變本加厲,這個網站不喜歡,一點就走人了,一個網站下載半天,換個網站就是了。 電腦只開一個視窗或應用軟體,叫做浪費資源。

  7. 喜歡打字甚過寫字:文書處理軟體的強大能力,加上輸入法的便利,漸漸的e世代的年輕人己經愈來愈不喜歡寫字了。身為老師的我就很苦惱學生上課不做筆記,難怪XP的Powerpoint範本中已經把旁邊是圈圈的筆記本的範本拿掉了。 

  8. 保持聯繫(staying connected):先進的通訊科技是資訊世代的必要配備,手機、PDA,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都要保持開機狀態,沒有辦法與他人保持聯繫是很難想像的,就算是在看電影、上課、開會都要隨時隨地保持通訊暢通。

  9. 零遲差(zero tolerance for delay):希望立即滿足慾望是人的天性,不只是物質上,資訊亦然。有了自動櫃員機,資訊世代希望銀行能提供24x7的服務。當我們打電話給別人時,希望對方在響三聲前就能接起來。有了電子郵件,我們會期望對方立即回覆,這是時間壓縮的時代。 

  10. 消費者和創造者間的界線模糊了:這一代是copy_and_paste的一代,消費者也是生產者,甚至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角色已經分不清楚了。前兩天在看一篇文稿,中間一段讀起來感覺很親切,心生讚賞,再繼續往下讀,怎麼同樣的東西,前後翻譯的品質差這麼多,翻到註釋,只引證原文,不死心請Google幫忙,天啊,原來那段是我早先的譯稿,同樣的內容我已經再次潤飾,所以連我自己一時之間都沒發現,真叫我不知如何面對,只能再次請大家尊重智慧財產,翻譯也是知識的貢獻。

原文請參考:Frand, Jason L. (2000). The information age mindset. Educause Reviewe, 35(5), 15-24.  ( 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M0051.pdf)

>>影集與網站

CSI犯罪現場(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犯罪現場:邁阿密(CSI: Miami)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網站,為號稱全美收視冠軍的影集CSI犯罪現場與姐妹作CSI犯罪現場邁阿密,建置網站。進到CBS網站,在右上角選擇CSI影集即可進入。

為影片建網站有什麼稀奇呢?

CSI犯罪現場是以拉斯維加斯為場景,調查睹城的犯罪案件,透過犯罪現場的蒐證與科學分析,還原真相。主角Gil Grisson的名言是罪犯不認罪沒關係,證據會說話。影集中展現的是科學辦案的精神與對法醫學的尊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CSI實驗室的各項神奇設備,比如說用棉花棒加上一點神奇的液體,就出現血跡反應;藍色燈光一照,一切跡象無所遁形。厲害的Catherine,一看牆壁上的血跡就知道兇手是怎麼殺人的,血跡是怎麼噴或飛濺的。在CSI的網站中有Case, Personnel, Handbook和Crime Lab以及聊天室五部分。其中Crime Lab和Handbook不僅有助於了解劇情,更有助於認識法醫學(forensic science)。犯罪實驗室共有DNA、Trace、Grissom和彈道實驗室,在每個實驗室中只要把遊標移到相關設備上就會出現設備名稱和簡短介紹。話說Grissom是昆蟲學家,他會和小強一起吃午餐,在人物中對他的描述是小時候就會到海邊撿動物屍體回家研究,當了主管之後會在冰箱冰昆蟲屍體,會搭帳棚觀察小豬的屍體腐爛的情況,幫小豬穿睡衣就不足為奇了。在犯罪現場蒐證時都會看到放上一個一個黃色的標示版,那叫做measurement scale,用來顯示證物在照片中的尺寸大小,也做編號,經常出現的AFIS是指紋自動辨識系統,所有的這些法醫學專有名詞,都可以在Handbook中找到。

那麼CSI犯罪現場邁阿密的網站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我告訴您Horatio和Grissom作風不同,還有整組演員的個性和專長不同,您會不會扁人。為了怕被扁,好吧,邁阿密的實驗室是彩色的,CSI是黑白的,而且邁阿密的實驗室多了指紋和驗屍的部分,一樣可以環場瀏覽。至於那個Handbook嘛,是共用的,所以內容一樣。

因為影集收視率好,也帶動了大家對法醫學的興趣,除了CSI影集網站之外,還有非常多的網路資源可供參考,如美國中情局的Handbook of Forensic Services (http://www.fbi.gov/hq/lab/handbook/intro.htm) 教大家蒐集和保存證物的方法和程序,也說明FBI實驗室如何檢驗證物。那碰到數位證物怎麼辦呢?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vidence(http://www.ijde.org)可以解答您的疑問。

  • CBS網站:http://www.cbs.com/

  • 陳微麗,「法醫學科」館藏資源示意圖(台大圖書館的弧兒頁,有法醫學的介紹和印刷與資料庫,沒有網路資源)

  • Alpi, K. M.(2002,Octobe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forensic science: Sources for scholars and aficionados.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64(9): 590-593, 609.

 

>>參考資源

Wikipedia

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縮影,是鉅大的工程,尤其是在今日知識更新快速的時代,如何編輯一套完美的百科全書呢?網路社群的概念是不是可以應用得上呢?答案是肯定的!Wikipedia就是一套free encyclopedia,怎麼樣才可以稱為「自由的」百科全書呢?首先如果我看了這篇百科全書的內容,覺得意猶未竟,我可不可以自己增加內容,我可不可以自由的複製、修正和傳送百科全書的內容呢?可以,只要新版同樣秉持自由百科的精神,只要引證Wikipedia為原始資料來源。

所以在Wikipedia網站上查找到的詞條,在網頁最上面和最下面都會出現Recent changeEdit this pagePage history等項目。如果您看了詞條內容覺得可以有所貢獻,只要點選Edit this page就可以編輯網頁,沒有網頁設計經驗也沒關係,Wiki Wiki的本意就是要讓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的編輯文章和上傳結果,所以有Help可以幫助我們。想要知道所看的文章是那些人的努力成果,只要點選Page history就可以知道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為這篇文章增加了一個超連結或是修改了一段文字或增加插圖。如果您對文章內容有意見,當然可以discuss this page。這就是現代的百科全書,而且這套百科全書是朝多語發展,目前有法文、日文、拉丁文、中文(大陸版),還有很多我不認識的文,Wikipedia很酷,其他語文就直接以語文呈現,再加註英文發音,如日本語 (Nihongo) 。難過的是中文版雖然是中文 (Zhongwen),但是是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