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子賢 2014/11/22

資訊社會日新月異,學術領域漸漸走向多元化,創造出許多新興行業,也讓圖資系的我們有更多出路選擇。近年來,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這個職業在台灣漸漸地為人所知,因為好奇心使然,這次系網團隊特別透過網路為大家專訪到現居美國加州矽谷,於TIBCO Software擔任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高文慧(Kerry Kao)學姊,分享她到美國求學、工作的心路歷程。

 

■ 何謂使用者經驗設計師?

以我的觀點大致上描述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話,就是一個隨時都能熱情地觀察與學習使用者如何與產品互動,並設計出針對問題所在最直覺、看起來最不費力解決辦法的人。

學姊告訴我們,在美國,即便職稱都叫做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實際上工作內容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常常與互動設計師、介面設計師、產品設計師等的工作內容有所重疊。因此,對使用者經驗設計師來說,職稱並非應徵時的首要考慮條件,而是看應徵公司職缺所需的工作內容而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這篇UI, UX: Who Does What? A Designer’s Guide To The Tech Industry,文中對各類型的設計師有一些初步的介紹可供參考。

 

■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做些什麼?

以學姊在TIBCO的工作為例,其工作內容大致上為以下五項:

1. 研究使用者:

第一步,就是研究使用者與其行為。有很多研究使用者的方法,一個有經驗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就應該知道什麼樣的時機、什麼樣的預算之下,該用什麼方法。如果對各式各樣的研究方法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本Mike Kuniavsky 寫的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Research,如果只想初步了解各項研究方法的話,可以參考Nielson Norman Group寫的When to Use Which User-Experience Research Methods

2. Ideation:

知道了使用者的需求與目的之後,就可以開始初步設計了。一開始通常會隨手亂寫與亂畫各式各樣的點子,不批判,能想到多少就畫多少,等到覺得自己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之後,就開始分析各個點子的好壞,而這個好壞的評判,大致上是依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需求與目的,或是其他研究方法得到結論來做準則。

karry1構思過程

3. Wireframing:

選出的點子,就可以繼續設計出它的各個頁面與互動方式。這個過程出來的成品就是Wireframe。Wireframe可以想像成建築物的藍圖,用單純的線與框框架構出一個介面應該呈現的樣子,目的是以最節省時間的方法了解介面與各項互動元素。有了wireframes之後,就可以拿去測試使用者或與產品團隊討論。我習慣使用Adobe Illustrator畫wireframes,很多人則是使用Omnigraffle或是balsamiq

4. 測試:

為了確保使用者的需求與習慣在設計過程中都有被考慮進去,不斷的測試是必要的(Iterative design)。從low fidelity(低保真度)wireframes,一路到 high fidelity(高保真度)wireframes(註1),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會不斷地做使用者測試,再根據得到的資訊改進,然後再做測試。

5. Prototyping:

最後的版本會被做成可以互動的界面,並讓使用者完成一系列測試任務,確保是否有任何不直覺或是流程不順的地方 (usability testing) 。有很多可以幫助做成能夠互動介面的工具,我通常是使用Axure RPAdobe FireworksInVision,正在努力讓自己學好JavaScript,這樣的話,就可以不受工具牽制,直接以 HTML/CSS/JavaScript寫成互動界面了。


△註1
:Low fidelity wireframes是用以表達初步概念的wireframe,而high fidelity wireframes則是完成度較高的wireframe。從lo fi到hi fi的過程,各階段的wireframe都可以製成prototype進行測試,測試後再修正、再測試,這樣打破線性產品開發流程的方式就是Iterative design process。

karry2Low fidelity wireframe

karry3
High fidelity wireframe

karry4Iterative design

 

■ 我適合當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嗎? 我可以做些什麼?

各式各樣背景的人都可以從事這類型的工作喔!只要明白設計流程、各項了解使用者的方法、一些畫圖的技術,再加上一些經驗,就可以了!

看到學姊的這番話,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只要有熱忱,大家都可以成為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此外,學姊提及最近網路上「設計師需不需要學歷」這個問題引起廣泛討論,並表示她認為只要透過努力自學,學歷完全不會是問題。同時也提供我們許多網路上的資源,如CourseraUdacity 等線上課程網站以及有許多設計相關文章的網站,如Medium

這個時代,大家都拼了命在分享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對我來說,這個領域是熱情自學者的天下,科技每天都在更新,相同技術下,大家都發揮創意發展出新的解決方法,有學歷卻不與時並進的話,那就太傻了。

學姊也說,如果學弟妹們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去了解,例如在台灣就有2010年成立的IxDA Taiwan台灣互動設計協會以及2012年成立的社團法人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或是可以上Coursera搜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Interaction Design或是Visual Design等相關課程。UX Mastery也介紹了一系列UX相關的書籍,如果沒時間一一閱讀的話,學姊也推薦了幾本她最喜歡的: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y Don Norman
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 by Don Norman
About Face 3 by Alan Cooper
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by Bill Buxton
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Research by Mike Kuniavsky

總之,就是多聽多看多學習。

 

■ Know more about Kerry Kao

六年前,學姊離開台灣到美國念研究所,和普遍的留學生一樣,最難熬的便是思念遠方的家人。慶幸的是,後來學姊結交了許多很照顧她的好朋友,會邀請學姊到他們家作客、一起在放假的時候出遊、幫學姊慶生、一起做作業等等。朋友間珍貴的友誼排解了學姊的思鄉之情,也使學姊感到不孤單,並習慣了海外的生活。

一年半前,學姊離開先前在Los Angeles的工作,為了是想搬到新創公司蓬勃發展的矽谷,而加入了TIBCO Software公司。在矽谷的生活給予學姊許多的衝擊,一個年紀相仿的朋友可能正新創了一家公司,或是才剛賣掉自己的公司,這些經驗,每天都讓學姊很有衝勁、更加積極的去學習很多很多事情。

DCIM100MEDIA學姊工作的TIBCO Software

說到在公司的生活,學姊說他們採取純責任制,也就是想要在家工作,就可以在家工作,不需要特別允許,只要有做完該做的事情就好。不過學姊還是喜歡到公司去,可以和同事打打桌球、聊聊天,下了班後還能一起到公司的健身房運動。而且,很特別的是,他們公司並沒有休假的制度,也就是說,只要上司同意就能夠放假,也因此,每年都能回台灣度假。

karry6公司聚餐

 

最後附上Kerry Kao學姊的portfolio :http://www.kerrykao.com/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 , 系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