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4-29 星期五 9:00 – 16:3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撰稿:陳德元、劉軒齊

上次我們帶領大家初步的探索了現今資料科學的基本原則,也探討了資料科學究竟是否需要程式與機器協助,而在這週的文章中,則要讓大家看看實際上在業界的應用例子,並介紹現在十分火熱的資訊圖表!

研討會講義下載(僅提供講場授權下載之場次講義)

當資料科學遇上串流音樂/羅經凱
●KKBOX研究中心—資料科學家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所博士
●曾任中研院陳昇瑋教授研究助理

20160727_1_01(羅經凱演講實況)

部門間的分工合作,比想像中的重要與困難

在講者加入KKBOX的時候,原本以為他的工作是根據他人給予的資料作分析與應用,實際上卻是要自己先有想法,到各個單位開需求單取得所需的資料,而為了生成一份對公司有用的資訊,無可避免跨部門之合作,因此,這份工作某種程度說來困難重重。尤其在講者進入公司之前,資料的記錄形式並非針對分析導向做應用,所以許多資訊無法回溯,另外,還有跨部門管理同一份資料等諸多問題。如果要解決資料分散及難以回溯等狀況,有賴整個公司觀念與制度的改變,因此充滿了挑戰。唯有讓公司重視資料加值後的價值所在,資料科學家才能順利蒐集資料。

如何使用資料分析,讓人願意脫離音樂的同溫層?

而講者也發現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常常參考排行榜與朋友推薦的歌單,造成大家聽的歌曲過度集中,也就是熱門的歌就越熱門,冷門的歌就越來越少曝光,這種現象犧牲了歌曲的多樣性。然而,若要避免這樣的情形而直接隨機提供歌曲給使用者,使用者的接受度可能不高,因此,為了在大眾能夠接受的範圍內拓展其所聆聽的歌曲多樣性,講者根據使用者的聆聽紀錄做了多面向的調查與分析,如:利用使用者的生活型態將歌曲分群、調查各個時段使用者偏好的音樂類型、了解使用者聽音樂的目的等等,並利用資料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結果,最後成功推出一款依據日常生活型態所產生的推薦歌單。

 

開放資料與視覺化/吳泰輝
infographics.tw經營者
g0v.tw共同發起人
foundi.info共同創辦人

20160727_1_02(吳泰輝演講實況)

資料視覺化的優點與挑戰

吳泰輝先生在演講中提到資料視覺化能增進人們理解大量訊息的效率,也增進了傳播的效率。但是,資料視覺化亦可能帶來許多問題—資訊可能在轉化成圖像時被無意或刻意地扭曲,導致閱聽人獲得錯誤訊息。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開放資料在此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開放資料之於資料視覺化的重要性

開放資料(Open Data),不只是指開放資料來源,也包含開放獲取資料的技術,如:公開程式的原始碼。吳泰輝先生在演講中提到國人對於開放資料的態度普遍較為封閉,不少資料擁有者認為開放資料會造成自己的權益受損,但事實上開放資料對於資料視覺化有諸多正面的影響。首先,由於資料視覺化的第一步就是取得資料,因此,若有開放的資料,就能夠降低取得資料的門檻。再者,開放資料來源能讓其應用更加廣泛多元,我們得以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對資料做出不同的利用。另外,開放資料對於解決上述資料視覺化可能產生的弊病有很大的解決功效,因為一旦資料來源、程式碼能夠開放,即大眾都能公開檢驗視覺化的成果,而此成果的可信度及嚴謹度也能有所提升。

資料視覺化相關資源與工具

吳泰輝先生除了在演講中介紹的開放資料平台,如:MIT與其他組織合作建構的網站data.USA及國內的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他也意識到中文資料視覺化的資源有些不足,因而創立了infographics.tw的網站,分享許多相關理論、技巧與冷知識,也會每日更新一則案例至臉書粉絲團資料視覺化 / Data Visualization,讓有興趣的人可以頻繁地接觸這類資訊,大家有興趣都可以前往瀏覽觀看!下圖摘自吳泰輝先生演講的簡報,若大家想學習資料視覺化,可以利用以下提及之工具。

20160727_1_03a(摘自吳泰輝先生於翻轉資料工作坊演講的簡報,已獲許可於此引用)

截至目前我們提到的講者大部分都關注「資料視覺化」,他們從海量的數據當中找出趨勢、線索、比較點等資訊。最後,我們要來談「資訊圖表」(infographic)。以下就來看看infographic專家吳培弘先生為我們講述相關的概念吧!

 

 資訊設計101:設計原則與案例/吳培弘
●臺大生態所碩士班
●Re-lab 共同創辦人
●目前致力於整合國內對資訊設計有興趣的設計師,以及對於想嘗試創新知識推廣、學校教育的知識提供者;夢想藉由資訊設計來改變臺灣的教育。

20160727_1_04(吳培弘演講實況)

有效傳遞資訊大不易

生態背景出身的吳培弘先生很想要把各種科普知識傳遞給一般大眾,但他認為目前科普知識的傳播應有更好的傳遞方式,因而投入資訊圖表領域。吳培弘先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了一家名叫Re-lab的資訊設計公司,專門利用資訊圖表(infographics)來協助解決各種資訊傳遞的問題,也曾與國內不少大企業(如:Yahoo、台達電)合作。從過去的經驗中,吳培弘先生指出資訊傳播的兩大困難點:第一是跨領域的溝通,人們總習慣站在自己的觀點與他人對話,常常自然地使用自己習以為常的專業術語,導致領域外的人無法有效吸收;第二則是資訊過載與人的注意力相關問題,每個人認為重要的議題都不相同,然而,在資訊量快速成長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無法在一分鐘內讓他人聽懂你想傳達的概念,其注意力就不會再回來了。所以,製作吸引人的資訊圖表才能有效傳達資訊。

資訊圖表的型態

資訊圖表可分為靜態(單圖)、動態(動畫)與具互動性者(網站),靜態圖表的特性是可於多種載體上呈現,如:紙本、電子等等,而動態圖表的特性則是在時間上具有線性陳述的性質,不過,這兩者有個共同的缺點──由於都是事先做好的作品,因此難以隨時更新,對於使用者而言,也是被動的接收資訊;相反的,互動性的資訊圖表更新較容易,可容納的資料量也較大,使用者也能主動探索,因此是更吸引人的。然而,哪一種型態的資訊圖表最理想,端看你要視覺化的資訊最適合哪一種呈現方式。

資訊圖表的製作步驟

而演講過程中,吳培弘先生也為我們介紹了製作資訊圖表的流程:首先,要定義問題,這部分通常是藉由訪問相關人士來釐清,接著,要確認主要及次要目標、理解要溝通的目標對象,以及定義最關鍵的資訊後,再開始進行資訊的處理,包括:根據以上重點進行篩選與梳理,並思考如何將其組織成有趣的故事。而主要的故事架構依次包括:1.能引起共鳴的接觸資訊、2.主要的內容資訊,以及3.給予行動號召(Call to action)的資訊。在這之後則是決定適合主題的資訊圖表及其風格。

吳培弘先生也強調,由於資訊圖表是為了更方便溝通,因此,在過程中得不斷重複進行使用者研究與測試,例如:在草圖階段就要讓客戶及目標對象針對排版、文字的易用性及圖像理解性給予意見回饋;又例如:當作品接近完成時,若觀察到使用者看得不耐煩,可以調整圖表呈現方式,加上有趣的互動,提高使用者想繼續閱讀的動機等。

資訊圖表的應用

當天,吳培弘先生也提到很重要的一點,他說:「一份吸引人、好理解、好記憶、好分享的資訊圖表,其實能夠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力。」這可以運用在商業、社會、新聞、學習等領域,例如:員工的訓練手冊、企業年報、產品解釋影片、行銷公共關係;聯合報製作的資訊圖、紐約時報整理的視覺化作品、央視的數字十年、國家地理雜誌的電子報;非營利組織TED-Ed的教育影片等等。而吳培弘先生自身最重視與社會議題有關的資訊圖表,欲讓設計介入社會,甚至讓資訊圖表不只扮演傳遞資訊的角色,更成為刺激大家改變或產生行動的力量。另外,資訊圖表還可運用在協助「知識的外部化」,也就是呈現需要被理解但難以被記住、在緊急時需要快速上手的資訊,例如: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的使用方式。

關於吳培弘先生曾經參與的專案,有興趣的話,可參考:浪孩起步走─飼主責任教育募資計畫台灣群眾募集資報告亞斯的厚帽子,也可至他目前經營的粉專Info2Act查看更多關注社會議題的資訊圖表 。

 

♦ 結語

聽了一整天的演講,感到十分充實,也覺得獲益良多,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下,大數據、開放資料、資料視覺化、資訊圖表等浪潮紛紛崛起,資料科學也成為了鎂光燈的焦點,而身為圖資系的我們,擁有堅強的資料分析組織能力,正是一群能夠從中發揮所長,讓社會相信「資料就是力量」的人。或許以上看似充滿挑戰的一切,其實並非如此地遙不可及,只要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以開放的心胸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就能夠翻轉雜亂卻豐富的資料與資訊,傳達其中所隱含的魅力!

研討會講義下載 (僅提供講場授權下載之場次講義)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