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攝影:邱祥兒、吳姵穎 2016-07-12

林大涵是臺大圖資系的學長,目前是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的執行長。其實這個名字對你我來說並不陌生,已經有許多知名媒體報導了關於他的故事。這次系網團隊很榮幸有機會到貝殼放大親自和學長聊聊關於他的經歷,學長也大方地與我們分享他的求學歷程以及屬於他的群眾集資之路。

20160810_2_01貝殼放大公司

 

高中的低潮與重考之路

大涵學長認為25歲以前的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畢業於師大附中,高一在日本的高中度過一段熱血、青春的高中生活,回到臺灣後,為了彌補生活落差,他參加非常多的社團活動。然而,學長有一次在學生會的活動出包,當時感情上也出現問題,使他在其他社團的表現每況愈下。那時候的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很多事情與活動,但他幾乎沒有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連人際關係也都斷裂了。最後,學長陷入一段低潮期,好像哪裡都去不了,於是加入網咖團,高二和高三幾乎都在網咖中和電玩度過。

但,他逃避不了升學這條路。本來學測通過臺大戲劇系申請第一階段,最後卻也放棄,後來考上政大民族系。在政大的時候,他大一過得很精采,幾乎都在打棒球,課業和校外活動都顧的不錯,但後期還是因學業表現不佳被退學。當時有一位老師非常想要幫助學長留在學校,但後來學長沒出席校務會議,也成為少數被民族系退學的人,後來學長決定重考,考上了臺大圖資系,那年他22歲。

 

在臺大求學時的重心-藝術季

大涵學長在臺大時,大一、大二皆十分投入臺大藝術季的工作,大一擔任副召,大二則是總召。那時,他和藝術季的夥伴在振興草坪上蓋了一個類似貨櫃組合屋的「光屋」,所有活動都在那裡進行,學長說這就像自己蓋了一間博物館,是一個特別的經驗。為了替藝術季拉贊助,他認識了一些貴人,也開啟他未來的工作-群眾集資。

在圖資系上熟識的人不多,因為年紀比同屆同學大三、四歲,感覺落後了別人幾年,因此比較不積極參與系上活動。愛打棒球的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政治系系棒打棒球;大二起,他沒花太多心思認真念書,成績單上開始有了紅字;大三幾乎沒去上課,大四更少出現在系上,不久後,他就休學了。學長說,大家對他好像有所誤會,以為他早已立定志向創業,但其實是因為書沒念好,所以才走上創業這條路。

 

實務經驗與「一句話」的重要

奇秀老師的「參考服務」是學長最有印象的課。「理解對方的需求,提供對方所需要的資料,並且在不影響、不扭曲他人的看法、需求下,去引導他說出他自己可能沒意識到的部分。」學長認為,這個技能應用在他現在的工作上非常有用,雖然未必在課堂上學到什麼,但這樣的精神其實是很重要的。

其實大學的每堂課都有類似這樣的概念存在,譬如中文參考和西文參考背後到底代表著什麼意義,是對資料的理解和整理,或是圖書館服務背後的精神?但是,學長說,當我們沒有接觸太多實務經驗的時候,那些課對我們來說就是一門課、一種考試,這也是現在的學習歷程很弔詭的地方,一定是你要先做一些事情以後,才會知道課堂中哪些部分是能夠應用的。因為缺乏經驗,所以我們才會常常覺得上課很浪費時間。學長強調,如果他帶著現在擁有的經驗回到當時的年紀學習,他可能會選擇乖乖坐在教室裡,哪怕一堂課他只聽懂一句話,他也會覺得很值得,但可惜那時候因為不想上課,錯過了聽到很多「一句話」的機會。

 

群眾集資之路

從第一份在flyingV的群眾集資工作,到創立貝殼放大為新創做全方位的加值顧問,大涵學長在經歷一週的轉職低潮期後便開始積極的和夥伴們一同籌劃創業。對學長而言,這不但是低潮也是他人生的轉機,雖然當時有許多很棒的職位和機會等著他,但他最終選擇想聽從內心的渴求。「我想做的工作是能不斷的接觸新事物,不斷從中學習,也同時對這個社會是有意義的,」講到這裡,學長露出了一個滿足的笑,「但現實是,我並沒有發現這麼好的工作,於是我就自己創造了。」

而學長所有的學習,都是由第一手經驗做中學,因此格外的紮實也深刻,「所有看過、經歷過、錯過的,都是學習。」他這麼說,「沒有特別去學什麼,因為生活已經充實的無時無刻都在學習了。」他大方地跟我們分享他一週的行程表,連假日都排了滿滿的工作,讓我們看到了他光環背後的每一分努力。而隨著一件件案子的奠基,他開始滾出更多光榮戰績、更棒的團隊、爆發出更強的創新能量和更多不同的視野。

20160810_2_02貝殼放大一隅

 

用「理想型態」維持熱情

對學長而言,沒有所謂成功的特質,端看你付出的努力和熱情,而熱情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除了把資料消化成知識,讓他能保有熱情最重要的祕訣是去想像事情的「理想型態」。在創業家僅帶著一個夢想來到貝殼放大時,學長會習慣性的去想像當夢想實現到極致後在現實中呈現的終極樣貌,並以其作為標竿,帶領著團隊往理想起航。

臺灣作為世界群眾集資平台密度最高,以人口數衡量也是亞洲地區提案和贊助最為熱烈的國家,臺灣人的積極創新值得鼓勵,但同時如何能從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切實的完成對贊助人的集資承諾也是一大難題。成立至今,貝殼放大的第一批案件已經開始在社會上發光發熱了,學長說:「做什麼工作都是辛苦的,端看這個辛苦值不值得。」

臺灣雖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但仍有許多時代背景因素影響,像是對於新創的法規多是採取正面表列這般限制較多的方式,不是列出禁止事項讓新創在禁令之外自由發揮,而是列出可行事項將創意框限在條例之中。學長認為,貝殼放大很像在為社會做基礎建設,當你在做一件很棒的事卻欠缺焦點和資源時,貝殼放大會成為一個補習班的角色,教你寫功課(提供客戶諮詢與幫助),有時甚至幫你代考(協助客戶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想法)。

針對2016年臺灣的群眾集資趨勢,貝殼放大做了以下四大預測:
1. 產品專案走向國際,議題專案深耕境內
2. 集資工具多樣化,獨立集資成為風潮
3. 集資爭議開始浮現,更多對應機制勢在必行
4. 產業鏈逐漸邁向成熟,各種類型服務陸續出現
(參考自群眾觀點,取自:http://crowdwatch.tw/reports/670
對於貝殼放大,抑或整個臺灣的新創產業而言,群眾募資環境的亦趨成熟是風險與機會並存的關鍵時機;能在對的時機點、有限的框架下,找到足夠的資源、並朝對的方向走出自己的創新之道是所有創業家夢寐以求的。

最後,學長用一個生動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譬喻來表達他對貝殼放大的想像,也想給所有即將畢業的同學勉勵。他說:「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夢想清單,上面條列著你生命中想做的事。」講到這裡,我們露出了一個些許遲疑的眼神,學長看到後馬上笑著說:「就算現在你的清單上空空的也沒關係,未來總會找到一些想做的事。我覺得我超級幸運,因為每一個來貝殼放大的夢想家都有非常棒的夢想,每一個都值得我傾盡一生去努力、協助完成他們的夢想,所以就算我今天不能做貝殼放大了,我的夢想清單上仍有滿滿的志願序。不過更棒的是,貝殼放大是我的第一順位。」

20160810_2_03和大涵學長合影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 , 系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