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陳館館長、圖資系與生傳系參與師生合照;農陳館提供。)

撰文/攝影:謝宜珊2016-10-6

臺灣以農立國,但您對臺灣農業認識多少?三七五減租為何稱三七五?吳郭魚為何叫吳郭魚?臺灣山地永續經營是近年來的政策嗎?臺灣遠洋漁業都去哪捕魚?您吃的雞肉豬肉從何而來?……生活中有太多的知識與常識是我們不知道的。連永昌對其兒連橫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我國以農為本,我們當然也不可忽視臺灣農業的發展故事。

今年8月18日至10月29日,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設有「農為國本-臺灣農業檔案展」,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開放參觀。本展覽由生傳系與本系共同策畫,計畫主持人為生傳系岳修平教授,共同主持人有生農學院徐源泰院長、陳世銘副院長、前臺大圖書館陳雪華館長、本系林維真教授、張郁蔚教授、生傳系周穆謙教授,並由行政院農委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等單位提供檔案資源,重現臺灣百年來農林漁牧業發展歷程。

策展小組耗費一年時間,挑選檔案、撰寫介紹文字、整理檔案圖輯、規劃呈現方式、架設網站,到最後完成展示、導覽講習、開幕以及線上社群經營等,在緊湊的日程中,有本系與生傳系師生的大力投入,將豐富的農業檔案記憶完整重現。

策展小組在展示企劃中除了呈現檔案的時序,也考慮觀眾需求與觀展經驗,設計參觀脈絡,在介紹六大主題檔案之外,也重現農林漁牧、農業教室、農業行政廳等各種場景,藉由道具模型、互動遊戲、影像畫面、書籍雜誌等虛實整合的媒體與傳播設計,敘說農業檔案的故事。

2016037_01(檔案展六大組題;攝於農業陳列館。)

一進到展場,就看到中央的農田水利灌溉區,栩栩如生的水牛模型與農田,還有小割耙、輾仔、風鼓車等農家器械提供觀眾體驗拍照。隨著展場清脆的鳥鳴音樂貫徹身心,配上背景看板的農舍三合院,從正面拍張照,讓你不用下鄉,也能體會陶淵明「歸去來兮」的靜謐田園氛圍,推薦大家一定要來走訪!

2016037_02(二樓展區中央的水牛與農舍風景;攝於農業陳列館)

筆者與本系許多對博物館有興趣的同學擔任展場導覽人員,經常觀察到各式各樣的參訪民眾,其中也不乏真正專業的農夫到場參訪!與大家分享展場中的二三事(轉錄自臺灣農業檔案展臉書粉絲專頁):

「有位家住雲林的阿伯,從小務農,懂得插秧、割稻,當然也駕馭過牛車。阿伯與我們分享小時候自家的牛車有兩輪,農陳館一樓的牛車則是屬於拉力較強的四輪牛車。一看到這牛車,讓他憶起兒時印象。

到了二樓的展區時,風榖車也讓阿伯特別想起兒時記趣,他說:『操作風鼓車需要技術,轉太大力,會把好米吹到二等米,小時候如果被大人看到轉得不好,會被罵的!』

2016037_03(曬乾後的穀子,會放入風鼓車扇除粗糠及灰塵;攝於農業陳列館。)

阿伯一家人說:『這裡不但保留農村時代的器具,也留下當時的故事,是個會讓人回味的地方。』」

從阿伯的參訪故事,圖資人應可以深刻體會,所謂好的策展,除了提供知識、教育,還要能引發有共同生命經驗的人產生共鳴,讓他們把經驗故事分享給一同來參訪的家人、朋友、志工、或其他參與的民眾。如此,展覽不只傳達文字看板上的內容,還勾起人與人相互連結的溫暖。

誠如上述的觀眾經驗,農業檔案展希望透過展示來讓更多人注意、認識與理解農業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進而能對生活中的議題更為關心與用心。每天我們生活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來自農業,你我每一位消費者,都對這個產業、這片土地與這個環境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臺灣農業檔案展是喚起國人關心土地、了解臺灣農業的展覽,首場臺大場次展期到10月29日(六);自11月18日(五)起會移至新莊檔案管理局展覽廳展出,展期到106年6月30日,歡迎大家一同共襄盛舉!

 

相關連結:

農為國本-臺灣農業檔案展官網:http://coa105agarchive.coa.gov.tw/
農為國本-臺灣農業檔案展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OA105AgArchive/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