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攝影:范筑婷、張家宜 2016-9-23
圖片來源:何沐恬學姊提供

點開沐恬學姊的個人網頁,淡淡的溫和氣息自一張張照片撲面而來,而除了在英國創作的《Homes》以外,還有一組命名為《The Role of Happy Me》的作品,不同於整體的寧靜,帶給人一種截然不同卻不相違和的活潑色調。正如同初次見面,目前於旅遊雜誌社擔任採訪編輯、同時個人攝影作品又受到海內外典藏機構收藏的何沐恬學姊,帶給我們靜中有動、在溫婉的外表之下對待生命炙熱鮮活的熱情。

 

臺大圖資系的藝術之門

學姊從小就對各類型的創作非常嚮往,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斷嘗試用文字、繪畫、音樂等方式進行創作。在填大學志願時,一方面因為當時國內的大學沒有開設藝術管理相關科系(多半設於研究所);另一方面,學姊評估若未來攻讀研究所時要繼續往藝術管理或是博物館相關領域深造,圖資系算是比較接近的學門,而她的分數落點也大致在臺大圖資系,多方權衡以後,最終踏進了圖資之門。

沐恬學姊覺得圖資系是一個具備多元課程的系所,無論是資訊科學、程式設計,或是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對於當時懵懵懂懂、充滿好奇心學姊來說正好能多方接觸。同時,在大學多采多姿的攝影社生活體驗中,她發現比起行政工作,自己仍然無法割捨對創作的嚮往,於是漸漸規劃出認真嘗試創作領域的夢想藍圖。因此,學姊最終選擇出國攻讀攝影研究所,希望能持續投入當代藝術的創作。

「圖書資訊研究和藝術創作兩個領域看似關係比較遠,但過去所接觸的東西一定會在未來產生某種意義。我的感覺是研究所所學並未特別影響大學的專業邏輯,反而是圖資系的經驗影響著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在當代藝術領域裡,作品背後的論述和研究是重要的部分,圖資系的訓練對於資訊的搜尋、判斷、篩選、統整,甚至傳達,都對攝影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學姊笑著說因為圖資系對於資訊的統整和傳達的能力要求比較高,使得經過大學四年的訓練,大家都很會撰寫報告。現在寫論文、提作品計畫的時候,可以感覺到相較於多數藝術科系出身的學生,自己更擁有組織清楚的邏輯。

 

從NTU到Brighton

大三、大四時,沐恬學姊也曾為畢業後的未來感到迷惘,常常在想:「我有勇氣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嗎?」但在一點一滴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中,心中漸漸開始浮現「也許,應該嘗試看看!」的念頭。為了更加了解創作領域與實務,沐恬學姊訂定出國攻讀攝影研究所的目標。

沐恬學姊畢業後,先於出版社工作,一方面為了存一點錢,一方面也向自己證明在主流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因為目標是要出國唸書,那段時間,學姊除了工作以外,也一直累積自己的攝影作品、準備作品集。

最終沐恬學姊成功地實現心中的夢想,前往英國布萊登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就讀攝影碩士,該校攝影科系的師資除了藝術評論的資深教授之外,也有實際在藝術創作圈裏從事各種作品的攝影師。此外,布萊登也舉辦全英國最大的攝影雙年展,所以,這座城市本身和學校、和攝影之間皆有著深刻不可分割的連結。

由於布萊登大學的攝影系是偏藝術創作的科系,學姊提到在研究所讀書,多半不是一般人想像中,拿著一本書鑽研,而更多的是去做作品、看展覽。學姊也提到,研究所跟大學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許多同學已經在業界工作了一段時間,由於想要轉化、突破商業攝影的侷限,因而重新回歸校園。所以,三十、四十、五十幾歲的同學大有人在,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十分珍惜回到校園唸書的生活,且相當具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學姊表示,與同學們交流,不論是攝影相關的看法或眼界,往往能有所學習。

 

《家居風景Homes》——異鄉人鏡頭裡的世界

在學姊自己的所有作品中,學姊最喜歡《Homes》(中譯:家居風景)。這系列的作品是以異鄉人的角度觀察英國一般家庭與居所中的日常風景。透過窗戶拍攝的一幕幕居家場景,觀者彷彿是路上輕瞥屋內的漫遊者,可以是傾刻間印入眼簾的撼動,也可能是來不及著墨的記憶。學姊說,那是她第一次在作品中和陌生人合作。之所以會拍攝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因為她深深的受到布萊登英式住宅中,面向馬路的大開窗吸引,這樣的窗戶在家鄉台北非常少見。布萊登的家居風景總讓她想起自己身在異地、離「家」遙遠的事實,但同時也滿足她對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好奇。

拍攝前,學姊寫了邀請函,說明作品計畫,挨家挨戶投入當地居民的信箱裡。學姊說,以往在街拍的時候,對於拍攝陌生人這件事感到不大自在,這次和陌生人一起合作的作品對她而言是個非常大的突破。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曾說:「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但除了單方面的拿起相機貼近被攝者,學姊發現事先告知對方也可以拍出另一種作品;對學姊而言,徵得同意是比較舒服的方式。學姊細膩地向我們解釋拍攝的過程,她說,透過窗戶拍攝有許多技術上的考量,像是窗戶會反光,必須在室內打閃燈。在閃燈硬光呈現的作品中,畫面的戲劇效果提升,彷彿一幕幕電影的場景,但仔細一瞧,其實屋內居民都在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這般強烈的對比,正是以「外來者」的眼光演繹異鄉的日常。

2016038_01(圖1:Homes系列作品之一。何沐恬學姊提供)

2016038_02(圖2:The Role of Happy Me 系列作品之一。何沐恬學姊提供)

 

攝影之路怎麼走?

沐恬學姊強調,由於攝影有許多面向,未來想從事攝影工作的學弟妹可以更多元的接觸攝影領域,除了多拍照以外,欣賞他人作品、看雜誌、看展覽都是不錯的養分,甚至繪畫、文學也常常影響對影像的思考。確定要往攝影這條路發展後,可以進一步設想自己究竟想投入哪一方面的攝影工作,舉例來說,如果想從事商業攝影,那麼可以利用在學的時候到工作室當助理,學習技術層面的知識。因為技術的學習目前仍是以師徒制為主,跟著師傅可以習得意想不到的工作細節。另外,商業攝影工作室的類型亦相當多元,譬如有專門拍攝婚紗照的,也有專門拍攝商品靜物的,因此,進入哪一種攝影工作室需經過省視和考慮。

如果想要走入創作領域,學姊透露她的觀察,雖然現在純粹只做平面攝影在當代創作圈相對比較不吃香,但創作者最終還是要看自己究竟想透過作品表達什麼,不需要刻意跟風。如今攝影常常在新媒體藝術中作為一種手法來使用,作品的呈現十分多樣,可能是雕塑或投影的形式。然而,攝影本身就是很迷人的媒材,至今仍有許多人致力於探索它的疆界,不斷挑戰「觀看」與「真實」這些攝影一開始承載的概念。學姊同時也認為創作不用侷限在特定的媒材上,可以保持各種可能性。

對於想出國深造的學弟妹,學姊建議事先調查屬於該領域學校的背景。就攝影而言,如果目標是繼續留在當地工作,那麼就讀主攻商業攝影的學校會比較有利,系上的學長姊可能在當地的業界工作,這樣更容易找到當地知名攝影棚的實習機會。另一個考量是城市,這牽扯到比較長遠的計劃,如果未來預計在某個城市工作或定居,可以選擇在那座城市唸書,等同於提早建立人脈。因此,釐清最終的目標相當重要。

 

攝影之眼

最後,我們想用一段學姊對藝術的看法作為總結。那天,我們問學姊在判斷一張照片的優劣時,背後是否有一套理論支持著。她說:「對作品的感受經常是主觀的,不過接觸了較多的作品與相關理論之後,面對一個不太喜歡的作品,會更知道自己之所以不喜歡的原因,甚至可以了解其他人為什麼會喜歡這個作品。但如果要說一件作品好不好,那麼『太直接』的作品對我來說就不是很好的作品,比方說明顯地傳達一個意識形態,或者一眼看到照片,它就道盡一切,背後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了。藝術和設計相比,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問題,但反之,藝術更像是『提問』,提醒大家有這麼樣的現象存在,應該引發思考。所以,我認為蘊藏提問的作品是比較有意思的。」學姊清晰明理的談吐中微微散發著一股藝術氣息,帶著我們走進一段圖資人獨樹一格的攝影歷程。

2016038_03(圖3:與何沐恬學姊的合影)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