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撰稿/ 攝影:戴辰軒、張宜晴 2016-12-3

黑膠唱片最早是由愛迪生滾筒型留聲機的圓形蠟筒,到唱盤式留聲機的蟲膠唱片所演變而來。常見規格為直徑10吋和12吋的塑膠材質圓盤,也分為33又1/3轉的LP(Long Play)和45轉的EP(Extended Play)。每面的錄音時間可達30分鐘,為類比訊號的聲音儲存模式,和現今CD的數位儲存型態不同。

黑膠唱片在1940年代後成為音樂市場的主流之一,但隨科技發展,為了解決播放黑膠唱片時會產生噪音雜訊和唱片耗損性高的問題,自1980年代起,CD逐漸取代黑膠唱片,成為新一代年輕人所喜愛的音樂載體形式。而近年來隨懷舊風潮的興起,黑膠唱片的價值也重新被定義,在新竹竹北有一群人正在為黑膠唱片的推廣與保存努力,他們是——顯經黑膠圖書館的成員。筆者日前參訪了該館,就讓我們為大家介紹顯經黑膠圖書館的運作方式、館藏設備,以及圖書館營運上遭遇的困難與趣事!

 

顯經黑膠圖書館簡介

位於新竹高鐵站外竹北若山茶書院三樓的顯經黑膠圖書館,在今年(2016)九月起試營運。以「分享、保存、價值延續」為創辦理念,希望讓原為私人獨享的黑膠唱片,能夠透過實體黑膠唱片借閱的會員制度,分享給更多愛好者並推廣給從未接觸過黑膠唱片的群眾。然而,由於黑膠唱片每一次的播放聆聽都是一次耗損,因此,該館同時運用數位化的方式複製唱片,協助黑膠唱片的數位化,以留住唱片內的動人旋律。總的來說,顯經黑膠圖書館希望降低人們接觸黑膠唱片的門檻,提供公共音樂交流服務,讓更多人能聽見並認識黑膠唱片的美好。

(圖)多達5000餘片的黑膠唱片館藏

 

館內設備、館藏資源與客群

顯經黑膠圖書館建置的啟發點來自一位從事電子科技產業者,由於其父親蒐藏了為數不少的唱片,故第一批館藏是由其名義捐贈而來。其餘館藏也來自他人捐贈,而非由館員主動採購。在類別上以古典樂為大宗,其中又再細分為交響/管弦、獨奏、協奏、歌劇/聲樂、室內樂、其他等七種體裁。使用者可以透過官網上的簡易檢索欄位(唱片名稱、人物、音樂類型、唱片編號)進行查詢後,再至架上找出目標館藏。而館內除了蒐藏5000餘片黑膠唱片外,也提供唱盤、聆聽室等資源供讓使用者現場聆聽。

(圖)館內提供唱盤現場試聽黑膠唱片

但由於位置偏僻,至今到館的對象大多為在同棟建物(竹北若山茶書院)一、二樓層的消費者、資深黑膠迷以及對黑膠有興趣者等,因此,在「線下」宣傳方面,主要是以親友介紹推薦的方式來增加知名度。而在線上宣傳方面,除了投放廣告於臉書,顯經黑膠圖書館也經營自己的官方網頁、專欄,將黑膠圖書館的相關資訊與活動置於其中,期許透過網路傳播的力量將資訊傳遞出去。

(圖)每月推出不同專題介紹館藏

 

遭遇之困難與趣事

該館草創初期,便面臨不少困難及挑戰。其一在於缺乏前人的經驗分享與傳承。除了隸屬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外,台灣尚未有專門蒐藏黑膠唱片的圖書館,故較無前例可做為經營的借鑑,例如:在編目過程中,不知該以作曲家還是演奏家作為查詢欄位和上架編排的依據,導致使用者在尋找目標館藏上較為麻煩。其二,黑膠唱片屬於易耗損之物件,在借閱機制上不時受到他人的質疑。再者,在目標客群的設定方面,除了要抓住黑膠唱片的原愛好者,亦要思考該如何吸引從未體會黑膠唱片美好價值之群眾。這些困難都是在經營黑膠圖書館的過程中,館內人員共同面臨的挑戰。

(圖)館藏以樂曲種類和體裁作為分類

但除了困境之外,由於營運過程中,館員拜訪了諸多不同行業與不同年齡層的前輩和捐贈者,在與他們的互動過程中,除了交換黑膠方面的知識,也曾和他們討論過有關生活方面的話題,有些館員甚至與部分前輩成為朋友、持續有聯繫,讓原本單純為了黑膠而進行的拜訪,有了額外的收穫。

 

未來展望

顯經黑膠圖書館未來將在台北永康商圈建立分館,預計將竹北的部分館藏置於此,並舉辦黑膠分享會、入門講座等等,希望能讓群眾對黑膠唱片有所認識,進而帶起人們對黑膠的興趣。

他們也希望黑膠唱片能如同紙本書之於電子書一般,能夠保有時代的溫度,不被數位科技的浪潮所吞沒。不論是已習於聆聽黑膠唱片,或是從未接觸黑膠之美的你,下次不妨來到顯經黑膠圖書館,拾起一片歷史的記憶,感受黑膠唱片帶來的魅力與力量。

 

參考資料
顯經黑膠圖書館官網:http://musicaker.com/
顯經黑膠圖書館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anivinylclub/
從留聲機到唱片:http://web.ntnu.edu.tw/~697910315/speaker.html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