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葉奕辰、王睿英、林靜茹2017/3/29
採訪、攝影:王睿英、林靜茹
採訪時間:2016/‎8‎/‎12

光華老師為本系專任教授,也是現任臺大圖書館館長。老師是資工背景出身,但進入職場後並非一開始就進到資訊的世界。我們對老師的背景經歷與想法都感到十分好奇──究竟老師是怎麼開始對程式感到興趣,之後又是怎麼來到圖資系任教?進入圖資領域之後又有什麼觀察呢?而老師認為一位好的圖書館領導者,應該要有哪些特質?身為圖資系教授,對學生又有哪些期許呢?就讓我們聽聽老師怎麼說吧。

 

從農業工程到資訊工程

大學時期我就讀農業工程學系(今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當時除了農工系的課程外,我也依興趣修了一些管理學及電腦科學相關的課,我印象中的畢業學分應該接近190。大二時修習一門程式語言的課程,學習的是Fortran,曾對我修習的其他課程帶來意外的幫助。農工系有一門課叫測量學,必須帶著儀器去測量全校。然而,測量後得到的數據非常多,以往都用手算,但手算很耗時且容易出錯,於是,我便寫了一個程式,把測量的資料餵進去,結果就可以啪啦啪啦跑出來。這樣的經驗讓我覺得用程式解決問題很有趣,也很有效率,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我之後的選擇。

服完義務兵役後找工作時,我曾有機會進IBM或水利會工作,但由於當時還想繼續升學,故回到學校擔任研究助理,負責寫一些程式,計算集水區雨量與河川流量的關係。擔任研究助理的一年期間,我就按著大學時期的興趣與修習的課程,不斷地思索自己是該報考農業工程學,還是電腦科學或是管理學相關的研究所。苦思許久,最終我放棄熟悉的農工所,報考資工所。這可說是相當冒險的決定,因為當時報考資工所的人太多,收的人又太少,競爭非常激烈,只要考試中有一點大意便會落榜。不過當時還是很幸運地考上了。

 

進入圖資系任教

資工所畢業後到圖資系來任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當我博士讀到第四年,論文差不多也寫完,知道下一步是該找工作,但我並沒有急著畢業,而是利用博士班第五年慢慢丟履歷,同時一面讀書。我認為自己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很多同學可能會覺得越早畢業越好,可是時機很重要,廣覽群書也很重要,我若是第四年間就畢業,大概就沒有機緣來這個系了,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強化自己的學科領域知識。

由於我的專長領域是自然語言處理與資訊檢索,這和圖書館學的研究課題還算接近,所以,我其中一份履歷投到圖資系來,沒多久便接到圖資系並無缺額的回信,於是,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並不以為意。只是沒想到,大約過了半年,一天忽然接到圖資系的來信說有缺額了,將公告徵求新教師。人生實在很奇妙,本來沒有開缺,怎麼突然開缺了呢?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那時圖資系有一位兼任老師辭職回僑居地,留下0.5的缺額,再加上原有的0.5的缺額,合起來變成一個缺額,於是我便正式提出申請,開始公開聘任的程序,與許多潛在的候選人競爭這個教師的缺額,經過初步審查,公開演講,系所、院、校三級三審,最終進入圖資系任教。

 

和工學院文化的不同

我的適應力算是很強的,對很多不知道的事都蠻感興趣的,所以,沒什麼適應不良的問題。只是來到圖資系之後,系上學生不會寫程式對我而言是比較需要調適的。在資工系,有很多研究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在進行。通常是老師負責想,學生寫程式,然後我們一起做。可是圖資系並非如此,所以,我得要有所轉變。

另外,我也觀察到一些不同院之間的習慣差異。譬如工學院的研究生很早就決定指導教授,從研一開始就跟著一個研究群,一邊研究,一邊上課;然而,圖資的研究生都等到課修完、資格考考完,才進入研究這件事,起步大概慢了一年以上。再者,就是學生的樣貌和工學院的學生很不一樣。整體說來,工學院學生性格比較粗枝大葉,但圖資系的學生感情細膩,容易想太多,我也因此調整待人處事的方式。不過這些調適對我而言都不成問題,因為我本身蠻喜歡變化的,覺得不一樣才有意思。

令我感到明顯不同的,是文學院和工學院對學術倫理認知的差異,譬如對於共同研究的想法。雖然在跨領域的時代,共同研究相當常見,可是以往文學院基本上不大容許所謂的共同研究。即便現在還是偶爾聽聞文學院的老師說,如果我們寫一篇論文,上面有兩個作者,就會被其他人說你很墮落。這類認知差異對我而言並非不習慣,只是可以感受到明顯的不同。

 

研究領域

我現在的研究領域比較偏向數位人文、資訊檢索與文本探勘。資訊計量也還在做,只是我做資訊計量時,不同於一般常見的方式,不是僅利用Web of Science以各國資料做計量,而是偏向關注中文世界的資訊傳播與計量,以及非典型傳播管道的資訊計量。此外,我比較傾向用全面的大量資料,不大喜歡採取樣本分析,這跟我電腦科學的背景有關。電腦科學的背景也使我在研究的時候,能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就資訊計量來說,以前我們談共被引(co-citiaton),其計算的基礎是以文件為單位。然而,若是同為一篇文章所引用的一個文件在第一段被引用,另外一個文件在最後一段才被引用,這兩個引用距離這麼遠,兩者間的關聯其實未必那麼強烈。假如我想了解得更精確而把單位再縮小一點,要兩個引用出現在同一個段落或是在同一個句子,才能算是共被引,傳統的計量方式無法做到這個程度,但我可以把文章拿出來自己用程式爬一爬,判斷兩個引用是否出現在同一句或是在同一個段落裡,就可以做得更精細。

 

圖書館領導者須具備的特質

我認為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要勇於並即時做決定,而做了決定就要有肩膀去承擔。作為圖書館的領導者,當然還得注意圖書館本身的特性,也要對圖書館這個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圖書館是一個圖書資源典藏的中心,使用者相當多,圖書館領導者的決策牽涉到許多人,所以,考慮事情的時候必須想得很周延。此外,圖書館的確有它的專業在。單是一個期刊的訂閱就沒那麼簡單,你若不理解,便很難做決策。領導者如果原本對圖書館的專業不熟並無傷大雅,只要願意投入自己所領導的各種業務,並慢慢地去了解這些專業,做出適當的判斷,即可漸入佳境。

 

對系上同學的期許

社會的氛圍雖然希望系所把學生交出去,學生就可以立刻上手,企業立刻就可以用,但我一直覺得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這世界變化太快了。假若我將教學的目標設作「學生出去就能立刻發展所學」,我的學生畢業之後很快就會落伍。因此,我認為,大學應該教給學生的不是勤於勞動的手,而是能夠適應變化,自我學習,發展自己一套因應模式的腦袋。讓學生能夠找到自己學習適應的方法,而不是只會渴求老師給的正確答案。

事實上,老師們對同一個議題的意見有時也不太一樣。有些同學會擔心老師們講的都不一樣,該怎麼辦,然而在這世上,本來就不太可能每個人的意見都一模一樣,沒有答案或沒有唯一的答案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你的看法是什麼。你應該要自己去看,自己去判斷,並衍生出你自己的一套看法。這對做研究的人來說很重要,你一定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自己的看法和別人不一樣,寫出被人家打臉也沒關係。由於大家切入的角度不一樣,方向不一樣,見解也不完全一樣,所以,很可能大家的意見不同。可是,這並不代表一定誰對誰錯,世界本來就很複雜,看起來見解不同,但其實可能不互相牴觸。

最後,我覺得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要學習發展解題的方法。有些人一遇到問題就不知道怎麼辦,然而,現在這個時代,不斷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這時候想出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