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建欣、黃勻2017-05-29
攝影:黃勻、張家宜

平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我們琅琅上口的詩詞,但是你知道這些雋永的文學作品都與華人農業社會長久遵循的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農民自古以來再熟悉不過的工作週期,但是你知道放下農具、坐上飯桌後,應該如何在不同的季節或節氣中安排飲食,才能吃得健康、養生又享受嗎?

今年(2017年)5月18日至6月9日,臺灣大學圖書館日然廳設有「節氣食堂──食農X節氣的科學探索特展」,於每日9時至17時開放民眾參觀。本科普活動由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指導,主辦單位為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與圖書資訊學系,協辦單位則為臺大圖書館與農業陳列館。策展團隊包括計畫主持人生傳系岳修平教授、共同主持人圖資系林維真教授、生傳系闕河嘉教授,以及陳柏蓉、馬睿璘、呂明心、黃思嘉與圖資系「博物館學習專題」課程之修課學生(吳霏、吳孟家、吳智琪、李宜珍、李建欣、周澍來、張家宜、梁佑慈、許嘉瑜、陳佳莉、陳曉萱、麥楚婷、黃琬婷、楊雅喬、網川愛實、謝宜珊)等人。

本次特展共分為五大主題展區,包括:由專業教師群策劃的展覽主軸──帶領觀眾一同學習節氣基礎知識的新手入門區、傳達「搭配時節,聰明飲食」觀念的食補研究室,以及由學生負責創意發想與設計的潤餅體驗區、節氣詩詞區及臺灣賞花資訊情報站。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些有趣的主題展區吧!

 

認識二十四節氣──科學原理、氣候特徵與傳統習俗

甫踏進展場,映入眼簾的是三塊深棕色的展板,做為替觀眾建立基礎觀念的「新手入門區」。首張展板向觀眾解說二十四節氣在天體運行上的成因,並且為強調節氣遞嬗是依循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陽曆)而非月亮的盈虧(陰曆),展板前的木桌上還擺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三球儀,以便觀眾藉由實際操作,習得較傳統教科書更為活潑、難忘的天文學與地球科學知識。瞧!就連不滿兩歲的小妹妹都玩得不亦樂乎呢!

圖一 三球儀(左)與觀眾的實際操作過程(右)

第二張展板詳盡地為觀眾一一介紹二十四節氣各自的日期、太陽位置、氣候特徵與命名緣由。值得注意的是,觀眾得以手動翻開每張印有節氣名稱的解說牌,隱藏在解說牌背後的是與該節氣相關的古早諺語及其白話翻譯。第三張展板則為觀眾演示一年四季之中重要的節氣習俗,將現代人或許已不那麼熟悉的傳統習俗與觀眾的生活經驗迅速串起,達到加深學習印象的效果。

圖二 供人翻閱的節氣解說牌(左)與傳統習俗展板(右)

 

餐桌上的科學──節氣食補的飲食方針

在觀眾對二十四節氣有了基本的認識後,策展者在「食補研究室」的展區中設置了一系列的食譜與食材資訊展示,旨在為觀眾解說「日常飲食應搭配季節變換進行不同安排」的重要性,而這也是貫穿本次節氣食堂特展的關鍵主題。位於展場中央的是鋪著紅白格紋桌巾的「數位餐桌」,觀眾可以透過點擊螢幕來檢視「窈窕美人餐、頭好壯壯餐、主廚推薦餐、元氣強身餐」四種套餐的菜色及詳細食譜;展場另一側亦設有上述四種套餐的對應展板,向觀眾解釋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不同節氣來臨時,人們的身體狀況、建議食用與忌諱攝取的食材。

圖三 觀眾實際操作「數位餐桌」

除了季節與食材的搭配,食補研究室的展區中還有一面令人垂涎三尺的「今日菜單」展板,同樣透過吸引觀眾手動翻開展板的過程,解釋生活中常見食材的生產方式與相關栽種農法的轉變,以培養人們時時關注食物來源的好習慣。

圖四 色、香、味俱全的「本日菜單」展板

 

春盤有味──當節氣遇上「潤餅」

環顧展場,大大地寫著「潤餅」二字的餐車「吸睛」效果十足。策展者首先透過三本復古線裝書造型的解說文宣,向觀眾介紹潤餅在不同地理區域所發展出的種類、當季食材的養生功效,以及潤餅相關的歷史、節慶活動與文學作品。

圖五 情境感十足的潤餅餐車

接著,觀眾可以透過餐車上擺放的潤餅酷卡與食材小貼紙,做出專屬於自己的「客製化潤餅」;在兼顧娛樂性之餘,同時亦能潛移默化地將臺灣北部、南部與中國沿海閩南地區的潤餅食材差異銘記在心。除了餡料以外,餅皮同樣是潤餅不容忽視的重要成份。在餅皮製作體驗區中,觀眾可以收看由平板螢幕所播放的示範影片,再藉由策展者設計的擬真模型實際感受傳統餅皮的製作過程;另外,此展區亦提供「新式餅皮」的食譜酷卡,鼓勵觀眾透過簡易的食材與器具,自行在家製作出彈牙又美味的潤餅皮!

圖六 潤餅酷卡DIY(左)與餅皮製作體驗區(右)

 

轉動節氣之輪──節氣詩詞的原創藝術

位於展場左方的「節氣詩詞區」,可以說是最引人矚目的展區之一,以大紅色的轉輪搭配由策展學生繪製的二十四節氣插圖,觀眾可以自由轉動轉輪,拿取指針指向的節氣詩詞小卡,兼具互動性和藝術性。

其中,轉輪與節氣詩詞小卡上的視覺設計均由圖資所二年級的吳孟家同學操刀,其花費將近一週的時間將圖案繪製完成;負責同一展區的其他策展者則發揮圖資領域查找資料的專業,整理了各個節氣較著名、易理解的詩詞,並構想整個展區的呈現。初期,策展團隊曾想過以書籤或是藏書票做為呈現媒介,但為方便攜帶,同時兼顧多種用途,最終定案為具有杯墊、書籤等多功能的正方形小卡。而選用詩詞做為小卡內容,是因為有感於古代文人雅士善於利用節氣當作創作素材,於是引用了杜甫、李白以及白居易等文人之作。

圖七 節氣轉輪、詩詞小卡、視覺設計者吳同學與畫冊

策展同學也應指導老師建議,將轉輪和小卡的插圖放大編製成一本畫冊,置於展區右側供觀眾翻閱,精美的設計和互動巧思也得到參觀者的一致好評。有位國中老師提議將小卡加上注音符號,以供初等國文教育使用;另外,亦有來觀展的國際學生表示,希望能將轉輪輸出為桌上型擺飾,做為深具臺灣特色的紀念品,觀眾對此展區的喜愛可見一斑。

 

二十四節氣花卉──自花海中找尋你的命運花籤

踏進展場右方的「臺灣賞花資訊情報站」,優美的花名、絢爛的花景和風雅的花語彷彿陣陣飄香。以節氣做為時間軸,花卉區以展示不同花種的花期與盛開地點為開端;接著,進入「花之占卜」互動區,觀眾自籤筒內抽出特定節氣後,再從對應的抽屜中領取屬於自己的命運花籤,籤上以行書從容的筆觸寫下策展者由不同花語所延伸出來的詩詞創作。

圖八 以節氣做為時間軸的賞花資訊展板

花卉區的策展者特別選用傳統圖書館中的卡片目錄櫃存放花籤,於二十四個深色木格中貼上節氣名稱,方便觀眾辨識;木櫃上仍殘留著過去存放書目卡片的使用痕跡,歷史的斑駁伴隨著老木的幽香,為展區增添了一絲復古浪漫。目錄櫃左側擺置的拍照打卡區則將觀眾從歷史的氛圍中拉回了現代,結合美麗的花景和時下最流行的社群軟體時尚元素,鼓勵觀眾拍照打卡,提升展品與觀眾間的交流程度之餘,亦同時加強了展覽的宣傳效果。

圖九 拍照打卡示範(左)、花之占卜籤筒(中)與觀眾實際操作(右)

圖十 寫著花語相關詩詞的命運花籤

 

搭上探索節氣的列車,一同啟程吧!

本次特展結合了指導老師的學術專業以及策展學生的各項專長,成功地以獨樹一幟的角度將二十四節氣的大小知識呈現在讀者面前,無論是飲食、文學、花卉,均藉由高度的互動性拉近了觀眾和展覽內容之間的距離,潤餅體驗區其中一位策展者也向筆者表示:「本次策展的理念之一,是希望觀眾不只是單純地看展覽,而能真正從中帶走一點什麼。」展場內處處皆是策展者的創意與巧思,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重新包裝,並賦予其活躍的新生命,讓觀眾得以透過親身體驗,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節氣探索之旅。

圖十一 展場內設有「填問卷,贈送精美瓶裝水」的活動

【展覽資訊】
展出時間:2017/5/18(四)-6/9(五),每日9時至17時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樓日然廳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圖書資訊學系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農業陳列館
相關連結:「食農X節氣的科學探索特展」粉絲專頁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