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內容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每週進度

教法與評分

討論版

佈告欄

授課期間:94學年度

2005.09~2006.01

 

第九章 服務品質改善的觀念與做法

  實現服務品質
  品質成本

實現服務品質的工具

    --服務過程控理
--統計製程管制
--統計製程管制之應用
  服務品質改善計畫
   

員工的服務品質保證計畫

達到零缺點品質的改善計畫

戴明的十四點原則

無條件的服務保證

馬康包立治國家品質獎

ISO 9000

服務救授

服務發展階段


實現服務品質

 

服務是無形的,且是在顧客與接洽員工接觸時同時產生的,因此在服務尚未發生前,顧客很難評估服務品質。這對服務管理者而言是一項挑戰,因此如欲仿造製造業,在顧客與接洽的員工之間加上品質檢驗是行不通的。

 

  • 品質成本

警告買方貨物出門概不退換已是過時的政策。根據美國企業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發現,非個人化的服務、有瑕疵的產品、以及違背的諾言都必須付出代價。不好的服務品質將導致完全失敗。然而,粗劣的產品可退貨、兌換、修理,但顧客在面對有缺失的服務,只能依賴法律的保障。以不當醫療的訴訟為例,其因龐大的賠償金而聞名,同時可讓醫生意識到對病人應有的責任,還可促使有責任感的醫生花更多時間進行檢查、尋求更多訓練、或避免執行無法勝任的工作。醫生常宣稱額外收費可避免不當治療,但事實證明,多餘的花費並無助於服務品質之改善。沒有任何服務可以免除被起訴的可能性。

著名的品質專家Joseph M. Juran提倡品質成本會計系統(cost-of-quality accounting system)以確保對品質的管制。Juran將成本分成四類:(1)預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2)檢驗成本(detection costs),(3)內部失敗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4)外部失敗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

成本種類

定義

以銀行為例的改善方法

預防成本

此成本與操作及活動有關,可避免缺失的發生並減少檢驗成本

  1. 品質設計
  2. 招募及選擇
  3. 訓練課程
  4. 品質改善計畫

檢驗成本

為探查服務情況是否符合品質標準的成本

  1. 週期性檢查
  2. 製程管制
  3. 檢驗、協調、確認
  4. 蒐集服務資料

內部失敗成本

在服務遞送給顧客之前,修正不適當產品的成本

  1. 報廢
  2. 重做
  3. 機器故障

外部失敗成本

遞送服務給顧客後才修正不適當產品的成本或修正無法滿足顧客特殊需求的服務之成本

  1. 賠償
  2. 調查時間
  3. 正當判斷
  4. 負面的口碑
  5. 未來生意的損失

Juran發現大多數的製造業公司,外部失敗成本和內部失敗成本合計約佔全體品質成本的50%-80%。為減少成本,他主張重視”預防”,因為一元預防成本的價值等於100元的檢驗成本及10,000元的失敗成本。

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我們可以發現招募、選擇服務人員是避免粗劣服務的方法,因為鑑定個人的態度及其人際關係的技巧,將有助於吸收到具有服務特質的人。此外,服務是顧客的經驗。任何有缺點的服務都可能成為顧客告訴別人的故事。因此,服務管理者應認清,不滿意的顧客不只會帶走生意,同時會將不快樂的經驗到處轉述,這將是一大損失。

 


 

實現服務品質的工具

  • 服務過程控理

服務品質的管理可視為回饋管制系統。在此系統中,輸出(output)需與標準(standard)對照,產出與標準之間的偏差結果,須回饋到製程改善,使輸出保持在可被接受的範圍內。服務過程控制可以下圖表示:

     

圖中,服務概念是設定目標與定義系統績效衡量的基礎,輸出衡量被蒐集與監視已符合需求,不符合需求之處需加以研究,以找出原因並決定修正的行動。

事實上,對服務系統進行有效的管制是很困難的,因為服務是無形的,無法直接評估其優劣。當然,也有許多替代方案,諸如:根據顧客的等候時間或抱怨次數來評估。而產品與消費是同時進行的,這也使得服務的檢驗工作經常受到挫折。因為為避免直接介入顧客與服務提供者的緊密接觸,導致不客觀的判斷,顧客往往是在"事實發生後"才填寫問卷,表達其對服務品質的印象。然而,這樣的檢驗方式似乎太遲了,因為檢驗顧客的最後印象將無法避免損失。因此,我們可以借用製造業所採用的方式--統計製程管制,來克服困難。

     

  • 統計製程管制

服務的執行常根據某些重要的指標來判斷。例如:美國中學教育的績效是用學生的SAT分數衡量。同樣地,我們也可實施調查來區別服務問題的產生原因,並提出矯正的行動。不過,績效亦可能是隨機事件的結果,並不一定有專指的原因。決策者想要查出服務退化的原因,以避免失敗成本;並避免對運作正確的系統作不必要的變革。因此,在管制品質決策中常會遇到兩種風險:(1)Type I error是生產者的風險,即在製程中被視為運作失常而加以矯正,但事實上卻是運作正確。(2)Type II error是顧客的風險,即在製程管制中被視為正常,但實際運作卻是異常的。

管制圖(control chart)即是依測量值來繪製製程運作情況,以瞭解製程步驟是否在控制中。例如:零件是否符合規格。相同的方式也可應用到服務上,以救護車的反應時間為例。當衡量落在管制界線外時,表示製程在管制狀態之外,因此要特別留意系統的運作。

繪製管制圖就像為樣本平均數決定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般,根據中央極限定理(central-limit theorem)--若所抽取的母數並非常態,樣本平均數之分配呈現常態分佈。根據標準常態分配表,99.7%的測量值會落在平均值的正負3個標準差以內。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資料,可以計算某一系統績效衡量的平均數與標準差,這些可用來建構樣本平均數的99.7%信賴區間。由於無法全體普查,因此隨機抽樣,並希望所獲樣本的平均值是落在常態區間內;如果不是,就表示應改變製程。

品質管制圖的繪製及使用步驟如下:(1)選定一測量值;(2)選擇具代表性的資料;(3)決定樣本大小,以及使用的母數平均數和標準差;(4)繪製管制圖;(5)將樣本的平均數及測量值標示在圖上,並解釋之;(6)更新管制表,加入新資料。

平均數的管制表可分為兩類:

(1) -chart -- 計量值管制圖,記錄的測量值可以有分數,如:高度、寬度、時間。

(2) p-chart -- 計數值管制表,記錄不連續的資料,如:瑕疵品數目。

 

  • 統計製程管制之應用--Midway Airlines

Midway Airline曾是芝加哥機場成功的地域性轉運中心,主要在服務美國中西部及東北部。此公司採用hub-and-spoke網路,需要準時輸出,並且有效率的乘客轉機。Midway以魚骨圖(fishbone analysis,又名Ishikawa chart)來分析服務延誤的原因,主要分為人員(Personnel)、生產過程(Procedure)、設備(Equipment)、原料(Material)及其他。再利用Pareto analysis來整理資料,將分析得的原因依發生頻率遞減排列。(Pareto19世紀的義大利經濟學家,他發現80%的國家財富集中在20%的國民手中,此即80/20rule。同時此一定律亦適用於許多狀況。)

Midway發現對遲到旅客的承諾是飛行延誤的第一因素,但這卻造成準時旅客的不便。因此Midway制訂政策準時起飛,以降低延遲率。Midway證明統計製程管理有效改善服務品質。此外,這些資料的蒐集、紀錄、分析都由員工完成,可將此活動視為員工自我改進及學習的機會。

 


服務品質改善計畫

為了避免過於自滿,持續的品質改善計畫是非常需要的;而品質改善計畫應著重於(1)不良品質的預防;(2)個人應對品質負責;以及(3)建立品質是可以被創造的態度。

 

品質保證的員工計畫

許多跨國或跨地區的服務公司都會面臨,如何讓各地子公司或分部提供一致性服務的問題。G. M. Hostage發現服務品質可由公司灌輸員工態度而改善,他並認為以下八個計畫可以得到很多效益:

1.個人開發(Individual development):教導或指引手冊可使使一位新進的管理人員習得技巧與技術性知識,這些手冊可以確保工作技巧以一致的方式被傳授。

2.管理訓練(Management training):可讓中階管理者每年參加一次管理發展會議,或利用23天的時間舉辦管理專題的研討班,讓較低階的管理者參加。

3.人力資源計畫(Human resources planning):適才適用是很重要的,主要的方式可用定期回顧所有管理員工的表現,評判他們是否適合目前的工作。

4.專業標準(Standards of performance):可編制一系列的小冊子教導員工如何與顧客接觸,甚至告訴他們如何與顧客對話。教材可用視聽資料或錄影帶等更適合的方式,至於是否遵守這些專業標準,則可讓一小組檢查員隨機拜訪、檢查。

5.生涯發展(Career progression):工作發展計畫可增進員工技能,並讓他們有機會與公司一同成長。

6.意見調查(Opinion surveys):可針對各單位的受訓員工進行年度意見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提出討論。這些結果往往是員工不佳態度的早期警訊。

7.公平對待(Fair treatment):公司可提供員工一種手冊,記載公司的期望以及對員工的嘉惠。此外,對於員工的委屈或牢騷,也應有正式的申訴過程,並協助解決困難。

8.利益分享(Profit sharing):利益的分享可讓員工對公司的成就感到有責任感,而員工努力所得的也不應只是薪水。

達到零缺點品質的改善計畫

所謂"人有失足,馬有亂蹄"..。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凡事哪有可能不出錯呢?從頭到尾都沒錯才是奇蹟呢!…..錯!身為品質管理顧問的Philip Crosby便提出14步零缺點品質改善計畫:

1.爭取高階主管的承諾(Management commitment):品質改善的需要應先與管理階層的成員討論,這可讓最高階層洞察並關心品質問題,更可確定每個人的合作。

2.品質改善團隊(Quality-improvement team):從每個部門選出成員組成團隊,確定每個部門的參與。

3.品質測量(Quality measurement):品質測量可讓一個公司審視自己是否還有未做到的地方,並進而建立它。通常,當詢問員工意見,請他們自訂其工作的品質測量法時,服務員工的反應多半會比較熱心或感到驕傲。

4.品質成本評估(Cost-of-quality evaluation):為了避免計算的偏差,可請主計處計算品質成本。品質成本的測量可指引組織哪些是可帶來效益的正確行動。

5.品質意識(Quality awareness):利用小冊子、影片以及海報讓管理者和員工知道不良品質所帶來的成本,以關心品質改善的證據改變他們的態度。

6.校正行動(Corrective action):校正行動是一連串有系統的過程,從面對問題、告知問題到解決問題。最好能即時即地發覺問題並進而改進。

7.建立零缺點計畫(Establishment of a zero-defects program):由三到四人組成小組調查零缺點的概念及操作計畫,該委員會應對所謂「零缺點」的意義有所瞭解。零缺點的概念應是每個人都能在第一次即做對他的工作,而這個觀念應清楚傳達給所有員工知道。

8.監督管理者訓練(Supervisor training):應讓所有階層的管理者向其員工表達這個零缺點的品質改善計畫及概念。

9.零缺點日(Zero-defects day):零缺點日的實行,是員工對組織朝向品質努力的態度產生認知。從這天起,零缺點將是該組織表現的標準。

10.設定目標(Goal setting):鼓勵員工自行建立改善目標,而管理監督者也應幫助員工設定專業且能夠測量的目標。

11.移除錯誤之因(Error-cause removal):要求員工寫下簡單、一頁的的問題,說明任何可能讓他們造成失誤的原因,並要求相關單位迅速回應這些問題。

12.表揚(Recognition):為達到目標的員工建立獎勵計畫,可加深他們的認知。

13.品質會議(Quality councils):必須透過會議討論該計畫的改進方式,才能讓品質專業成為日常規範的基礎。

14.再做一次(Do it again):典型的計畫超過一年後,員工往往需要新的教育訓練。不斷重複能讓計畫成為組織中永遠的一部份。

 

戴明的十四項原則

戴明認為品質會產生問題,管理方面應負85%的責任。管理者應將焦點放在顧客需求及持續改善以保持競爭力的議題上。他對服務品質的改善亦提出下列14點原則:

1.將產品與服務的改善視為持續的目標(Create constancy of purpose improvements of product and service):管理者不應認為品質改善只是下一季的事情,而應是未來所要建立的。

2.採用新的哲學(Adopt the new philosophy):拒絕接受遲緩、品質不佳的工作或散漫的服務成為一般可接受的層次。

3.停止依賴大量檢驗(Cease dependence on mass inspection):調查監控往往太慢且耗費成本。改善過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焦點。

4.不能只靠價格篩選合作公司(End the practice of awarding business on price tag alone):購買百貨應以品質為基礎,而非以價格為基礎。

5.持續並永久地改善產品與服務系統(Constantly and forev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不斷找出問題及改進方法。

6.建立現代工作訓練的方法(Institute modern methods of training on the job):重新建構訓練方式,決定工作可接受的標準,並以統計方式評估此項訓練。

7.建立現代監督管理的方法(Institute modern methods of supervising):讓監督管理者幫助員工將工作做得更好。

8.遠離恐懼(Drive out fear):鼓勵問題與概念表達的溝通,以除去恐懼感

9.打破部門間的障礙(Break down barriers between departments):鼓勵人們以團隊工作或使用品質控制標準的方式解決問題。

10.不以數字衡量工作力(Eliminate numerical goals for the workforce):為了增加生產力的標語、海報應予去除。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引起員工的厭惡,因為大部分必要的改變在他們的控制之外。

11.除去工作標準與數量配額(Eliminate work standards and numerical quotas):如果產品配額的焦點放在量的方面,則會造成不良的品質,應使用統計方式持續改善品質與生產力。

12.除去員工的阻礙(Remove barriers that hinder hourly workers):應讓員工對工作品質有回饋(feedback)的機會,並將其工作中的障礙予以除去。

13.建立完備的教育訓練計畫(Institute a vigorous progra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為了增進員工技術,所有員工都需要持續的訓練,這些訓練應包含基本統計技巧。

14.在最高管理階層建立架構,每日推進上述13點原則(Create a structure in top management that will push every day on the above 13 points):這是為了讓管理者能永久、持續地改善品質與生產力。

 

無條件的服務保證

Christopher Hart認為服務保證應具備下列五項重要特色:

1.以顧客為重心:服務保證會促使某公司明確定義其顧客期望。例如:根據British Airways對其旅客的調查,發現顧客以下列四種面向評判服務 --- 關心與關懷度、開創性、問題解決,以及出錯時的救援措施。

2.訂定清楚的標準:為顧客定義明確的保證就是為組織設立清楚的標準。例如:Federal Express保證物件在早上1030前送達,便清楚定義出員工的責任。

3.保證回饋:服務保證也會促使顧客對於品質評估提出有意義的資訊。不滿意的顧客會提出抱怨,並希望得到管理者的注意。例如:Manpower公司為一臨時員工經紀商,會在介紹員工的第一天後打電話詢問委託者,以取得在顧客滿意度的回饋。

4.增進對服務傳遞系統的瞭解:因為在提供保證之前,管理者必須先知道服務系統中可能發生的失誤點,並將它們限制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所以能增進公司瞭解整個服務傳遞系統。例如:Burger Bug Killers除蟲清潔公司,除非顧客能接受他們對設備改善的建議(如:密閉門窗防止昆蟲進入),否則不能提供保證或接受該項工作。

5.建立顧客忠誠:因為保證本身就可以減少顧客的風險,自然能建立顧客的忠誠度。

馬康包立治國家品質獎

馬康包立治國家品質獎是美國國會在1987年8月20日通過的獎項,頒發給每年在品質表現或品質管理上表現優秀的美國公司。該獎項對象分為三類:製造公司、服務公司、小型企業。

該獎評鑑總分為1000分,從下列標準可發現,其對「企業成果」(business results)以及「顧客焦點與滿意」(customer focus and satisfaction)的重視。

1.0 領導(90分)

2.0 資訊與分析(75分)

3.0 策略計畫(55分)

4.0 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140分)

5.0 過程管理(140分)

6.0 企業成果(250分)

7.0 顧客焦點與滿意(250分)

 

ISO 9000

ISO9000為ISO針對服務品質所定義的一系列標準。ISO9001是最困難的標準,為提供組織設計、生產、服務、安裝產品的品質標準;ISO9002與9001類似,但主要對象為沒有設計與服務活動的組織;ISO9003的對象是那些不從事生產,只負責銷售的組織;ISO9004則從資訊面向來看,內容是建構一個品質標準所需的計畫。當企業在進行下列的循環時,都會需要ISO9000幫助他們達成:

1.計畫(Planning):確定所有影響品質活動的目標、權力、責任已被定義與瞭解。

2.控制(Control):確定已控制所有影響品質的活動,如:解決問題、計畫並實現正確行動。

3.文件(Documentation):確定已瞭解服務目標和方法,確保組織流程順暢、計畫循環的回饋等等。

服務救援

如果前線員工能謹慎、及時地"make thing right",一項失敗的服務是很有可能因此轉變為愉快的服務喔!所以,若前線服務人員能迅速解決服務失敗的情況,對忠誠顧客的形成是很重要的。試看以下的數據:

1.一般企業平均只聽到4%位不滿意的顧客的聲音;其他96%不會抱怨的顧客中,有25%是有嚴重問題。

2.4%位會抱怨的顧客比較有可能留下。

3.如果顧客問題得到解決,有60%位顧客會留下;若能迅速解決問題,則有95%的顧客留下。

4.不滿意的顧客會將他們所遭遇的問題告訴其他1020個人。

5.若顧客的問題得到解決,他們會把他們的情況告訴其他5個人。

 

服務發展階段

最後,我們可以將本章的幾個主要概念畫成「服務品質梯」:

 

品質機能展開

 

設計出的品質服務

 

無條件的服務保證

 

服務成本

 

品質訓練計畫

 

統計製程管制

 

檢驗

最下面的階層之所以為檢驗,是因為組織通常最先是以這種方式找出品質問題(例如:旅館在打掃清潔後檢查房間);最上面的階層則是品質機能展開,因為到最後,應該要在設計服務傳遞過程時,便將基本顧客需求一併考慮在內。

 


 

取材自: Fitzsimmons, James and Mona Fitzsimmons. Service Management:
Operations,Strate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nd Edition.
Boston:Irwin/McGraw Hill,1998. chapt.10: Service Quality.

 

本網頁是為配合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開授之"服務管理"課程而設計,版權所有,歡迎您隨時提供寶貴之意見,郵件請寄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謝寶煖(pnhsieh@ms.cc.ntu.edu.tw),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