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攝影:林妤庭、陳世萱/照片提供:陳書梅老師 2015-04-08

陳書梅老師主要的研究範疇,乃是由心理學的觀點出發,致力關懷圖書資訊產業中關於「人」的議題,這些「人」包括圖書館的內部顧客,像是館員、館長這些館內成員,以及母機構;還有外部顧客,即我們現有或潛在的服務對象。

陳書梅老師認為,圖書資訊界也是服務業的一環,從業人員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專業知識,才能充分服務讀者, 因此,圖書資訊專才養成教育中,除了專業知能的教導之外,亦需關注從業人員心理健康維持與促進的議題,於是多年來在系上開設「管理心理學」、「領導與圖書館管理專題」等課程,探討圖書館領導人與館員如何關注組織情緒的問題,如舒緩館員的工作壓力與負面情緒,甚至成為療癒系的主管,以提升職場的幸福感。

而在外部顧客方面,老師亦致力於讀者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所有人都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但館員有時也會遇到難以溝通或行為異常的讀者。若館員無法得當地因應,則除了影響館員的情緒、增加館員工作壓力外,最終更會使圖書館形象受損。基此,老師研究圖書館的刁難讀者與問題讀者的心理狀態及行為特徵,探討適宜的應對策略,並納入「讀者服務研討」課程中,讓未來在圖書館工作的學生能有先備的知識與溝通的知能。

20150826_2_001

此外,老師亦關注到愉悅性與療癒性圖書資訊資源之探討、蒐集與應用,以供在日常生活中,因遭遇挫折或不如意事件而產生情緒困擾的一般讀者,透過閱讀合適的療癒性素材,以平撫內心的負面情緒,激發自我復原力。書梅老師認為,身處不確定的時代,兼以天災人禍不斷,當代的社會大眾有療癒性的需求,療癒潮流因而興起。面對這一股風潮,圖書館館員可嘗試蒐集並整理療癒性的館藏資源,協助讀者舒緩情緒壓力。當圖書館館員在專業知識及心理上都做好準備時,才能進而去幫助讀者滿足知識性、愉悅性及療癒性的需求,從而使圖書館能真正成為每個人生命旅程當中的「知識殿堂」、「心靈驛站」與「心靈療癒所」。故此,老師開設「書目療法專題」課程,教導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心靈處方箋」以自助助人。

 

Q: 可以請老師大致簡介一下自己的研究背景嗎?

我是一個跨領域的學者。有圖書資訊學的背景,也有教育心理學的背景。我大學是唸圖書館學系,畢業後,我從基層館員做起,一開始在公共圖書館服務,後來就到大學圖書館當編目館員,中西文編目我都做過,後來也做參考服務、館藏選擇與採訪等方面的業務,共做了八年多。之後,我到美國留學,取得圖書館學碩士,回臺灣後當過圖書館的中階主管,如東海大學圖書館資訊組主任,最後擔任輔仁大學自然科學暨外語學院圖書館的館主任。因此,我在公共圖書館與大學圖書館的服務經歷,約有十餘年之久。後來,我再次到美國留學,取得教育心理學碩士及圖書館學暨資訊科學哲學博士學位,再度回臺灣從事教學與心理諮商工作,至今也有將近二十年的經歷。不管在圖書資訊學或是心理學領域,我都有理論基礎,也有實務工作經驗,我的研究主要就是跨這兩塊領域。另外,由於我以前當過中階主管與分館館長的職務,所以對圖書館管理也產生很大的興趣,尤其是領導者方面;而我的研究就是繞著管理學、心理學、圖書資訊學,甚至文學等領域。像是館長的領導風格、館員的工作壓力、情緒勞務;讀者的負面情緒,刁難讀者、問題讀者等讀者行為和閱讀心理等議題,都是我研究的範疇。

近年來,我研究的主軸放在讀者的閱讀心理上,尤其關注書目療法的相關議題;我主要在探討讀者閱讀圖書或非書素材後的情緒反應。換言之,當事者看了小說、繪本、電影,或是聽音樂後,如何照見自己的處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狀態?倘若找到具情緒療癒作用的素材,讀者可能會因書中角色人物的經歷與自己相似而認同他,並產生共鳴的感覺,自己亦感同身受,並隨之情緒起伏,從中宣洩與淨化心中的負面情緒,進而領悟到人生不過如此;或者能參考書中角色面對困擾或負面情緒的方式,或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方法,重新再出發。這就是書目療法「認同」、「淨化」、「領悟」的心理歷程,我們就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得到療癒。

20150826_2_02陳書梅老師致力研究、分析各種資源的情緒療癒功能

圖書資訊學的傳統領域較注重圖書資訊資源知識性作用的研究,而我則在「增智」、「娛心」的效用之外,進一步關注閱讀的「怡情」、「養性」的療癒作用,探討閱讀是否能幫助我們從沉鬱的心理狀態超脫出來,然後能淡定地面對自己的困境,這也是我2014年十月出版的專書《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所訴求的。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心較為焦慮不安、苦悶,就有療癒性的需求出來。市面上各種輔助性療法蓬勃發展,像是瑜珈療法、精油療法越來越流行,可見一斑。而許多圖書資訊資源也是一樣具有療癒心靈的作用,圖書館正是提供療癒性素材最直接的機構,所以我認為圖書館應該回?應社會大眾這波療癒的需求。

 

Q: 老師唸大學的時候就決定以後要成為館員嗎?

我們那時候不像你們現在有很多路可以選擇(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因為是唸圖書館學系,自然而然就找圖書館的工作。剛畢業的時候,看到報載三重市立圖書館正在籌備階段,那時候,膽子也滿大的,寫信去毛遂自薦,很順利就錄取了。當時全館只有我一個人,簡直是館長兼工友,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手處理,有困難就去解決,需要資源就去尋覓,初生之犢不畏虎,變成了創館的元老。

 

Q: 老師有什麼給學生的話嗎?

你們現在的路比較寬廣,但是也因為能選擇的項目多,也很容易躊躇不前。對此,我建議同學們「先做你能做的,與該做的」。2015年三月,《商業周刊》刊登了一篇何飛鵬先生的文章〈從該做、能做的事到想做的事〉,就提到了這個觀念。而什麼是自己能做的呢?就是不用刻意努力多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同學們不管現在興趣如何,或還不是很肯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不妨先掌握手裡已有的,該做的事情、該唸的書都先處理好,再從當中慢慢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點。不要一開始就武斷地判定自己絕對不喜歡某項事物,進而排斥它,忽略掉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性。能夠性向與興趣結合當然最好,若是無法兼顧,先做你能做的或該做的吧!若是徒有興趣而無天分,將會非常辛苦。堅持自己能做的事情,好好做,做久了,可能反而放不掉了。

像是我早年非常喜歡中國文學,就在師大、輔大旁聽了兩三年中文系的課,幾乎等於現在的雙主修。但細想起來,其實自己沒有那方面的天分,只是止於欣賞;若要我寫詩詞、散文、小說,並以此維生,那我是沒有辦法的。大一時我差點就轉系,要交轉系申請表的路上遇到國文老師,他說我圖館系唸那麼好,轉系可惜,就把中文當興趣好了;結果聊完,學校行政人員都下班了,要申請轉系也來不及,這也算是一種命定吧!我就這樣繼續留在圖書館學系。所以嚴格說來,我大學時,也不是很確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但是我覺得放掉圖書館學系的課不唸,是不負責任的。既然沒轉系,那手上該唸的東西就該盡量唸,所以本科系還是唸得很好,去旁聽中文系的課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後來,我發現心理學跟圖書資訊學結合,是比較適合我,也是我能做的。我喜歡研究「人」的問題,喜歡幫助他人舒緩情緒壓力,但如果我只做一對一的心理諮商,那我就沒有辦法一次服務那麼多人,而在閱讀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裡,這些療癒性的閱讀素材被系統化地組織與整理了,所有素材中的角色人物也被集合起來成為一股很大的療癒力量,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單打獨鬥地協助當事者。一旦有人有需求,這些「心靈處方箋」便能快速派上用場,使在困境中的當事者,內心的沉鬱情緒能夠被平撫,進而得以冷靜地面對與解決問題。一個學者需要回應社會脈動,盡我們該盡的一份社會責任,我從自己的研究裡找到了這份價值與意義,工作便不覺得辛苦,這是因為我從我該做、能做的事情裡面找到了興趣,這份初衷也提醒我須堅持下去,不必在意他人眼光。

20150826_2_03

 

Q: 老師建議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性向呢?

無論是大一同學或是畢業的同學,就是要多多嘗試,多去探索,興趣是培養來的,所以多去看看,在正當的範圍內,不要拒絕任何東西,我們可能就會發現,在很多能做的事情裡都能發展出興趣來。

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到了一個新環境,我們可能會有許多顧慮或考量,但不能忘記的便是自己原始的初衷,並需持續在工作中找出工作或任務的意義所在,如此,即使身處不順遂的環境,亦比他人更能堅持下去,這樣才得以進一步能實現自我,最終能產生深層的快樂與幸福感。

 

Q: 老師覺得圖資人的特色、優勢在哪裡?

當代是一個「知識經濟」、「娛樂經濟」、「療癒經濟」以及「創新經濟」的時代,在這個社會,無論要取得知識性的資訊、愉悅性的資訊、療癒性的資訊、甚或創新的資訊,都需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而圖資人就有這些優勢。系上課程涵括的面向相當廣,將來不止在圖書資訊學系,在一般服務業也很受用。同學們可以多去發掘,讓自己有基礎,出去以後視自己的需求再進修、鑽研,知道自己需要的那把入門鑰匙在哪裡是最重要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跨領域的人才,我常開玩笑說,圖書資訊學系是文學院的理工科,是跨領域取向的一個系所,進可攻、退可守,這也是我們的特色。而同學們無論在求學期間或在職場上,若對某些課程或是某項工作/任務沒興趣,也不要一開始就輕易地放棄,像我前面所說,堅持下去,便有機會找到興趣、熱情所在,並能好好地發揮。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