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杜盈瑩、高竹瑩、陳敏柔2016-10-15
照片提供:張玉欣館長

這次小編要帶各位認識的是一間位於捷運行天宮站附近的專門圖書館-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看到這名字,一定有不少人腦中會浮現相同的疑問:「這世上有可以吃的圖書館嗎?還是說這間圖書館的館藏不是書籍而是食物呢?」答案當然都錯囉!蒐羅各地美食的相關資訊,並提供給有需求的讀者使用,才是此間圖書館真正的使命,而我們這次邀請到的正是統籌這一切事務的張玉欣館長!

2016035_01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的入口

首先由小編先為大家簡介一下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三商企業於1989年遵照董事長翁肇喜先生蒐集世界各地中華飲食古籍之心願,成立了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該館為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的前身,該基金會舊名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後來考量到基金會研究的是華人飲食,只要是世界各地的華人所吃的食物都算是基金會研究的範圍,而且飲食文化的遷徙跨國界、跨地域,並不侷限於中國大陸,因此於2005年正式更名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2016035_02館藏特色之一:有關美食的期刊雜誌

 

特色館藏:料理比賽美食相冊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的館藏包羅萬象,不僅有多國的米其林指南、大量的期刊,以及主要來自兩岸和北美的博碩士論文,還有善本書、滿載各種料理照片的相冊與料理漫畫等各式各樣的豐富資料。該館的館藏排序主要依據國家別,再依菜系分類;其中,菜系的類別分得相當細。考量該館讀者常以圖片為重,不大在乎語文,館藏排列時,不同語文但相同類型的書排放在一起。館長說,有些廚師雖然看不懂文字,只看照片就能獲得創作新菜色的靈感!

提到照片,當然不能錯過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中最特別的館藏──相冊!張玉欣館長邊回想、邊說道:「以前網路尚不普及時,廚師還不是學院制出身,而是學徒制,他們其實並不熟悉電腦操作,也不會去使用網路和資料庫;所以,那時候我們洗了很多的照片供他們參考,尤其是每年料理大賽獲獎的菜色。此外,還有一些照片是年紀較大的廚師捐給我們的,內容大多是他們過去的作品。」如今照片已經全數掃描進圖書館自行建置的資料庫中(詳見http://ttsgroup.com.tw/Prod_d/foodkm.html),因此,讀者可直接透過資料庫取得所需的資料。

2016035_03日式料理的照片讓人不禁垂涎三尺

 

主要服務對象為餐飲業人士

現今科技如此發達,上網就能查到許多食譜,所以,一般家庭主婦通常不會特地跑到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找資料;該館的主要讀者群是廚師等餐飲業人士。廚師需要使用比較特殊的館藏,如:蔬果雕之類關於雕刻藝術的書籍,故常利用工作的休息時段(如:下午兩點到五點)到館利用各種館藏。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的使用者到館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他們對圖書館的利用也有淡旺季之分。張玉欣館長解釋道:「其實(使用者到館的)季節性還蠻強的,像一月要做年菜,二月要過年,就很少有廚師來;而七月因為有美食展,大概五、六月就會有很多廚師來找資料,看要做什麼菜色,或者如何擺盤等。」

若要說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最與眾不同之處,那麼應該是館員與讀者的互動關係。張玉欣館長提到:「有時候廚師不是來看書的,而是來找我們聊天的。我們也會去看對方的簽名,常常都是些飯店的主廚,我們邊聊天邊會考慮以後雜誌是否可以去採訪對方;有時候會有兩位以上的廚師在這邊聊天,他們通常是為了找同行交換資訊而來的。」此外,有些廚師會推薦好書,請圖書館採購那些極昂貴的書籍,例如:館內有兩本價值約三萬元的書,主題為釣魚臺國賓館的國宴菜色。館長表示,雖然這些書價格不低,但是對圖書館而言是相當值得的。

2016035_04價格不斐的兩件館藏

 

可在館內喝咖啡的圖書館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與一般的圖書館有諸多不同之處,首先,是可以在館內飲食,而且,圖書館提供咖啡機給讀者使用。考量資料的珍貴與稀有性,圖書館的館藏都不開放外借,因為一旦出借,難保館藏能夠回到圖書館,若館藏遺失,很可能再也無法買到。因此,如果讀者有將資料攜出館外的需求,可依館方規定,自行在館內複印,或付費請館方提供複印與寄送資料的服務。

 

自行出版《料理.臺灣》雜誌

近年,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開始出版自己的雜誌,以雙月刊的形式出版一本名為《料理.臺灣》的雜誌。文章內容除了專訪廚師、介紹餐廳之外,也請媒體記者協助採訪報導。比起一般單純的美食介紹,《料理.臺灣》十分重視其所報導的每一道菜整體的發展脈絡,尤其是主廚在其菜餚的研發背景與其所運用的概念。例如:在介紹臺灣特色小吃的部分,特別請了林明德等學者幫忙撰寫,以文化與民俗的角度,帶領讀者了解有關小吃的文化發展歷史。

 

當神秘客評鑑餐廳

而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除了基本的圖書館業務與雜誌出版之外,近年更與交通部觀光局合作,協助評鑑觀光客來臺灣旅遊用餐的餐廳,即擔任所謂的「神秘客」,對特定餐廳進行試吃,同時也對該餐廳廚房的清潔衛生進行評分。

2016035_05以雙月刊形式出版之《料理‧臺灣》雜誌

 

從大學畢業到擔任館長

張玉欣館長自1992年從臺大圖書館系畢業,至今已經24年。由於在畢業之時,圖書館界的工作即非心之所向,恰巧遇上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的設立,館長便選擇往當時還不熱門的觀光餐飲方向前進。在研究所即將畢業之時,受到一位過去臺大學長的邀請,前往基金會工作,主要負責編輯刊物與舉辦活動,並在學長辭職後,接任館長。後來在老闆的鼓勵之下,出國唸了5年的飲食人類學博士,2011年才再回到基金會的崗位上,今年(2016年)10月改任基金會顧問。

館長告訴我們,在社會上要懂得與人的相處之道,並多關心周遭的人、事、物,學習團隊合作的工作,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獨立生存。她覺得在研究所的兩年內,與不同圈子的同學相處,同時經過飯店實習工作的歷練,學得最多的就是人際關係。

 

初入職場多學習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最初因為業務單純,成員皆畢業於圖書館系;現在圖書館的工作內容愈來愈豐富,不僅經常舉辦活動,也自行出版雜誌,因此,目前僅張玉欣館長和一位同事是圖書館系畢業的,其他同事皆是來自各界的英雄豪傑。館長表示,基本上,只要對飲食有興趣,且有一些專業知識,願意寫稿與協助圖書館簡單的業務,就有機會進入該館工作。由於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的正職人員平日十分忙碌,所以例行公事,如剪報和分類編目等,通常會請工讀生與實習生幫忙。

2016035_06與巴黎米其林一星之銀塔餐廳經營者合照
(左二為張玉欣館長,由張玉欣館長提供)

談到給臺大圖資人的建議,館長道:「同學們進入職場時都要謙虛一點,因為其實在臺大念書或畢業的同學,基本上都蠻聰明的,但是跟社會的融入,還是有一段距離;雖然你們本來就比別人厲害,但是我覺得團隊合作非常的重要!」她進一步說道:「外界很多人或許對臺大人的觀感不好,覺得我們可能比別人聰明,也比別人有領導能力,但缺乏合作和學習的精神。你剛開始踏入社會,就是要學習,什麼都要學,這個真的很重要!」小編聽了這些建議,也以此自勉,並分享給各位參考,希望將來身為臺大人的我們能讓企業主改觀,重振臺大人在職場上的名聲!

2016035_07亞洲慢食大會的會場合照
(左為臺灣原住民野菜之母吳雪月老師,中間為張玉欣館長,
右為義大利慢食總會會長Carol Petrini,感謝張玉欣館長提供)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
電話:(02)2503-1111
地址:10434臺北市建國北路二段145號B1三商美邦人壽大樓
開館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7:00(12:00-13:00休館),(週六、週日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網址:http://www.fcdc.org.tw/about/default.aspx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