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妤庭、陳世萱
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 林玉雯小姐

先前有機會訪問陳淑君學姊,對於數位典藏的實務工作面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中研院身為數位典藏工作執行的中心單位,在數位化的資源逐漸累積至一定的豐厚成果後,如何加值運用,使得這批資源能夠被認識與取用,成為新的挑戰。這次要與大家的介紹的便是中研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運用這些成果所策劃的展覽:「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主題看似冷門,但深入整個展覽後,讓人興致盎然,獲得充實的知識,而且展覽恰到好處的搭配許多媒體素材,充分發揮了寓教於樂的效果。這樣的規劃也讓圖資的我們對運用既有資源,進行策展、對大眾進行教育推廣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此次特展內容分成六個主題區,對於不大的展區而言是非常高的密度,但是每個主題所傳遞的訊息十分集中而鮮明,依照動線有循序漸進之感,並且都搭配了最能達到效果的素材,除了文圖等基本元素外,更設計數位展示牆、互動裝置、擴充實境詩詞猜謎卡、第一手的古籍報紙等文獻、檳榔植株,作為祭祀與求婚用的檳榔盒、檳榔袋,檳榔染套裝等實物,甚至是古籍中記述的檳榔藥方,直接配成現成的中藥帖子,搭配主治說明,展示給觀眾看,也搭建了檳榔攤、診所,帶大家直擊我們印象中的檳榔文化現場,說明檳榔的致癌風險,我們也在導覽人員的解說下,體驗了辛辣的檳榔添加物塗料氣味。整個展場的規劃設計不但不會造成觀展的負擔,反而在每個展區都有新鮮的體驗趣味。檳榔在今日的形象並不討喜,然而在觀展過程中我們逐漸翻轉對檳榔的負面印象,更看到了檳榔在先民文化中重大的社會意義,這讓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第一站是「物種與生態:檳榔的生物特徵」(參見圖1),介紹檳榔的物種和自然特徵;以實際的植株帶我們認識檳榔實體,還可以近距離觀察檳榔種子的獨特花紋。

2015042201圖1 以實際的植株介紹檳榔的物種和自然特徵

 

第二個主題區「洗瘴丹與致癌物:檳榔的藥物特性」:說明傳統中國醫學對於檳榔的藥方運用,以及現代醫學對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研究報告;展區將各種古籍中的檳榔藥方實體呈現,包括療效、藥材,還有中藥櫃佈景,讓人身臨其境(參見圖2)。

2015042202圖2 古籍中的檳榔藥方實體呈現

 

一般大眾對於檳榔的印象多偏向於負面,展場中將這個面向以候診室的方式生動表達,一旁的展板則以衛教宣傳方式向民眾詳細說明為何檳榔會對健康帶來疑慮和傷害(參見圖3),雖然類似的健康資訊俯拾皆是,但是搭配情境設計在展覽中使人耳目一新。

2015042203圖3 以候診室與衛教宣導佈置呈現現代醫學對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研究報告

 

「禮物與祭品:檳榔的社會功能」(參見圖4)則是展示檳榔與生活的密切關連,說明檳榔是情愛、社交、婚禮等場合的禮物,也是宗教儀典的祭品、行使巫術的法物。檳榔在先民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如以精美的檳榔盒、檳榔盤、檳榔籃承裝檳榔,作為禮物,招待賓客,甚至是提親與祭祀。由圖5可看到提親的檳榔籃與檳榔袋,籃內盛放嫁娶聘禮、嫁妝等禮物,檳榔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檳榔袋則有情人袋之稱,在習俗中,女方可在檳榔袋中放置檳榔對男方表達心意,男方亦可吃下檳榔回應女方的情意。

2015042204圖4 禮物與祭品展區

2015042205圖5 提親的檳榔籃與檳榔袋

 

最終站是「展示與體驗:檳榔攤上吃檳榔」:透過檳榔攤實景,展示各種檳榔口味、工具,及檳榔相關的生活用品、手工藝品等。可從中了解最接近現代生活的檳榔產業,除了檳榔販售種類、器具、包裝外,也有採訪當今東南亞各地吃檳榔文化的新聞輪播。

2015042206圖6 檳榔攤實景

 

「國度與疆界:檳榔的分佈」,在展場中以大螢幕展示的數位「檳榔風俗地圖」展示檳榔文化的流傳與分布,以及中國方志記載的檳榔風俗,引發我們的高度興趣。在這個視覺化的展品中,將中國方志文獻對於檳榔的記載分為婚禮、喪禮、宴客、歉禮與其他,這個分類一開始就讓我們對於檳榔在社會文化中的功能有了初步的掌握,而每點選一項,畫面中的地圖就會標示出所有當地對於該禮俗的記載,點選標記圖示後會出現對話框,呈現完整的文獻出處與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很快速的了解這些風俗出現的區域分布情形,也可以點選幾條文獻,感受檳榔風俗的實況。另外也可只針對特定區域做篩選,例如點選台灣,便可發現從方志的記載來看,台灣檳榔風俗集中在西部與宜蘭地區,一開始是平埔族特有的風俗。這個地圖雖然功能很簡單,但是透過數位化、視覺化的呈現,在一個大型螢幕的範圍內,便可以讓觀展者一目瞭然的認識檳榔在先民文化中的角色、風俗主要分布的地理區域在哪裡,還能提供大量的原始文獻,卻不會太過繁雜,讓觀眾可依自己對深入程度的需求在地圖上做探索,讀者有興趣也不妨至特展網站中親自體驗看看。但是在實際展場中,檳榔風俗地圖的效果是更加凸顯的,試想,若是這樣的資訊僅以一般的圖文海報做介紹,讀來勢必會有如資料的流水帳,較為枯燥乏味,也難以令人印象深刻,同時,這麼多的資料向度,又橫跨中國東南部與台灣,亦很難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檳榔風俗地圖正巧利用了數位化的優勢,恰如其分的扮演了傳遞資訊的角色。

檳榔風俗地圖(參見圖7)右上角以禮俗分類,下方則以區域分類。以點選「宴客」為例,會將文獻依不同方志出處標示於地圖上,可以快速地視覺化呈現地理跨度大的資料;點選標記即可看文獻內容。檳榔風俗地圖在特展官方網站完整呈現,讓觀展者可以將展覽現場的知識延伸到看完展覽後,自行透過地圖探索文獻,能對展場中檳榔的文化風俗介紹有更多呼應。

2015042207圖7 檳榔風俗地圖

 

數位化的風潮方興未艾,數位資源更進一步地走進展場,成為新的吸睛利器,但也讓我們不禁有所反省,這些數位資源在展場中的角色有時定位模糊,有工具凌駕目的之嫌,換言之,當數位化的資源量爆炸式的被產製出來,我們是否依然能清晰的表述數位化的目標?是否真的能夠掌握數位化的特性讓資訊與服務有加分的效果?若數位化的形式無法支撐足量的內容,反而消耗成本,顯得過於大費周章,最後淪為短暫炫奇的過往雲煙。

參展完之後,我們很榮幸有機會跟策展的團隊成員林玉雯小姐聊聊。中研院因為是研究重鎮,有豐碩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將這些成果推廣給普羅大眾,成為社會教育資源的一部分。這次我們參觀的檳榔文化特展,背後承載了研究人員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挑選最為精粹的部分構思展覽主題,也因而能夠取得許多第一手的資料與文物,在展場中實地呈現出來,而要挑選何種素材,都需考慮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推廣、教育的目標。聽聞至此,對於我們能夠利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能一窺十年累積下來的研究資產,對於檳榔文化有基本但完整的認識,覺得相當值得。

「為了將『連結』(access),『聚會』(meeting)與『學習』(study)做更緊密的結合,讓讀者與圖書館有更親近的關係,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圖書館以自己的珍貴的收藏,策劃各種主題性的展覽,圖書館也開始朝向圖書博物館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策展人已經是圖書館裏愈來愈重要的人物,他要整合圖書館的資源,安排源源不斷的主題展。」(林載爵,2013)對於圖資系的我們而言,對於資源的認識、資訊的加值一直都是我們關心的課題,身為資訊與大眾的中介者,也許在今日的角色有些許模糊,但策展這件事展示了規劃、組織、整合多元資源的能力其實相當重要,以圖書館的角度而言,也是推廣能力重要的環節,當各行各業都在想如何說一個好故事,而內容的載體已經超越傳統形式,對於各種形式資源掌握度較高,同時對於資訊脈絡更為敏感的我們,其實已經掌握了許多無形的能力,加上對於資訊內容品質的要求,事實上我們可以擔任一個更為優質的窗口或策展人,能在內容與形式中取得平衡。此次檳榔文化特展將我們帶入一個新的展覽體驗,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所具備的能力。

為擴大推廣學術研究和數位典藏成果,自2015年4月14日(二)起至8月16日(日)「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已移師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三樓世界之窗展區展出,中部地區朋友請把握機會前往欣賞。

 

參考資源:
林載爵(2013)。圖書館的未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2,16-18。
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網站:http://betelnut.asdc.sinica.edu.tw/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