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蕭愷琳、湯高銘 2016-05-04

逸翔學姊在碩二上學期交換至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信息管理學系,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她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北京的所見所聞,可以看出在交換的半年中,她的生活相當多采多姿。

 

Q:為何選擇念研究所時交換?

其實我大學就想申請交換了,但因為圖資系每一年都有必修課,不論何時去都會延畢,而且也不想和同學分開,所以就暫時打消此念頭。進了圖資所之後,因為碩二沒有必修課,主要是根據論文方向選修課程,於是,我選擇在碩一上學期申請交換,這樣碩二去交換,比較沒有和同學分開的感覺。

 

Q:為何選擇北大?

交換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會選北大多少是因為有點憧憬到那裡唸書,加上我原本就對於大陸那邊的環境有些瞭解,所以沒什麼太大的文化衝擊感。

我蠻喜歡中國式的古建築,北京有很多那樣的東西,保存得很完整。文化活動更是蓬勃,城市裡有非常多文化大劇院,並有崑曲、京劇等傳統戲曲表演。中國傳統說唱藝術也保留得很好,在北京有很多家相聲茶樓,有很多固定的表演團體。我最常去看他們的文化表演,京劇、相聲跟評書(說書)在北京特別多,例如:每個禮拜固定都有說《水滸傳》的人。我喜歡一間叫做「宣南書館」的表演廳,每個禮拜都會去聽章回小說,聽了《水滸傳》、《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他們穿長袍馬掛在台上說書,會和觀眾中的常客互動,氣氛非常棒。當地還有木造的戲樓,是專門為京劇而建的建築,從清朝保留到現在。建築的戲台維持和清朝完全一樣的體制,我當時去看《洛神》。戲樓的舞台分三層,飾演凡人的演員在一樓演,而飾演神仙的演員則在二樓,讓人覺得舞台跟戲曲內容完全融為一體,北京保留的這些戲樓實在非常珍貴。

20160518_2_01(學姊於北京正乙祠戲樓與京劇演員合影)

 

Q:你覺得信息管理學系跟圖書資訊學系的主要差別在哪裡呢?

不是每一個學校都有圖資系,而我覺得既然去交換,就希望唸和圖資有關的科系。北大剛好有相對應的信息管理學系,而其中又分三組,分別為:情報學專業、出版學專業及圖書館專業。中國的情報指的是資訊,我對資訊比較有興趣,所以都跟情報學專業的同學一起上必修課。不同於臺大圖資碩士班的同學通常要花三年左右才畢業,北大信息管理學系的研究生則必須在兩年內畢業,第一年內修完三十學分、半年寫論文、半年實習,通常一門課是兩學分,教授課程跟作業繳交方式跟台灣很像。因為要在一年修完臺大圖資將近兩年的課程,因此他們週一到週五從早到晚都在上課,課業負擔相當重。

我只有修兩門課,剛好都是碩一必修。第一個禮拜為了確定最想上的課,我也跟著他們從早上到晚,把他們信息管理學系情報組的課都上過一遍,最後決定要上「情報分析」和「信息系統(即資訊系統)規劃與建設」。
令我意外的是,老師上課方式與台灣沒有差很多,都是老師上課講授、出作業、期末報告,然後帶點實作課程。差別在於他們的負擔比較重,因為所有課程都被壓縮到一年。

 

Q:你覺得北大與臺大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要差異在哪裡呢?

當地的學生比較常主動發言,而且發言都可以講一段論述,表達能力都很好。相形之下,我們臺灣學生通常就簡單說一句,較不善於闡述自己想法。然而,北大學生卻比較不專心聆聽他人想法,有時會發表和前幾位同學完全重覆的論點,而台灣的學生比較善於傾聽。我覺得這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各有優缺點!

在北大的半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們的緊繃程度,除了上課時間都在唸書寫報告,不然就是唸英文,準備出國留學。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幾乎不到校外吃飯,所以學校餐廳用餐的人非常多,絕大多數的人都站著吃飯,我也陪著同學站著吃飯一學期。在臺大,如果看到校內餐廳很多人,就會到外面吃,而他們為了趕課,不願意花時間在吃飯上,一餐十幾分鐘就解決了。我觀察到的是,他們的精神壓力真的蠻大的,也很能吃苦,臺大學生則比較擅長發想有創意或特別的點子,因為創意是需要休閒時間去自己思考、培養和激發的,我們的學生大概比較「浪漫」一點吧。

 

Q:臺大和北大的學生課外活動有什麼差異嗎?

課業生活之外還是課業(笑)。宿舍是四人一間,配置跟臺大差不多,環境也差不多。我們交換生都住在同一層樓,不過那一層還是有本地學生,我發現他們玩樂時間真的很少很少,頂多上網購物,不大會集體出遊。在功課這麼重的情況下,北大學生還是會修許多自己有興趣的的課,例如:第二外語等等,而他們週末都在寫報告、幫教授處理事情等。生活習慣上沒太大差別,不過北大學生的作息較規律,十二點宿舍斷電(考試週除外)、洗澡的熱水十點半後就沒有了。

他們學生講話比較直接,說話聲音也比較大聲一點,不過對於不認識同學也會大方地提供協助。台灣的學生雖然比較有禮貌但也相對冷漠,這應該也是文化上的差異。當地飲食沒那麼精緻,台灣真的所有東西都比較精緻,做事、吃飯、談話等等,可能也因為是北京在北方的關係,感覺比較豪邁一些。

 

Q:請學姊分享在北京的旅遊經驗。

北京值得一看的東西太多了,離開時都還有好多想去的地方。北京的老街道稱為「胡同」,街道裡的房子都是清朝的老房子,每一段胡同都有一段自己的歷史。我花了很多時間親自走訪那些街道,路上往往可看到老人在下棋,讓人彷彿穿梭回清朝末年,我很喜歡那裡的感覺。另外,我也和同學去了一些獨立書店,晚上在藝文沙龍聽了許多作家的演講,收穫良多。

20160518_2_02(北京胡同)

 

Q:交換期間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

去交換之前其實蠻害怕的,因為北京大學洗澡間是共用且沒有浴簾,不過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另外,像是廁所、社區中心的門鎖壞了通常都不會修,門不見了也不會補,一開始台灣學生都會在有門的廁所排隊,但後來也不會在意,大概是適應能力變好了(笑)。其實,我覺得北京的衛生跟服務態度不好是因為人口太多的緣故,要去北京真的要有心理準備,衛生、門、洗澡等都要接受,只要能夠接受,其他部分都很棒。我們整個樓層的交換生感情都很好,經常串門子、互通有無,並不會太寂寞,有人彼此支持,生活真的挺快樂的。

 

Q:作為交換學生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認為是離開父母,證明自己有獨立能力。我從小到交換以前一直住在家裡,當有這樣的經驗、有這樣的信心基礎後,我覺得回台灣後,什麼事都變得很簡單。此外,像是中國比較沒有版權觀念,商品真偽難以分辨,就連一間好幾層樓的旗艦店也可能是假的,例如:我在當地買的ASUS筆電,現在都不確定是不是真貨,因此我覺得在當地辦事比台灣困難許多。我也認為這些現象也是起因於人口太多,商人為了生存手法更加花俏,相對而言,台灣的商品都比較有保障。

回台灣後,我現在做什麼事都變得很有信心,因為在北京能處理,在台灣有什麼不能處理的呢?我認為信心基礎對你做任何事來說都非常重要。

從學姊熠熠飛揚的眼神當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身處於自己所嚮往、熱愛的文化當中,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不論是文化衝擊,亦或是生活上種種的不適應,相信只要敞開心胸去接受,就有更多空間容納每個文化的美好之處。

20160518_2_03(學姊秋天登上慕田峪長城留影)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 , 系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