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與撰稿:陳德元、劉軒齊 2016-07-17

某個週日午後我們踏進了校史館,訪談曾就讀於臺大圖書館學系學士班與研究所的張安明組長。或許我們大部分的學生對於校史館了解未深,以為它正如其名的老邁,校史資料就在之中酣甜沉睡著。但經過三小時的參訪,走出校史館,我們才真正意識到臺大校史館是多麼貼近我們的生活,而那些曾在臺大的記憶,在安明組長與其同仁的努力下,是如何閃動著生命力。靜謐的校史館中,學姊極為真摯地向我們娓娓道來有趣的生命故事與工作上的種種,對話的溫度宜人地令人醉心,其中涵蘊著的工作理念更是令人深受啟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溫暖的學姊吧!

 

與圖館系的邂逅

安明學姊提到她從以前就非常喜歡整理資料,每次高中性向測驗中,只要跟圖書資訊處理領域相關的類別,分數就會特別高,也就這樣踏進了這個自己很契合的學系。畢業後,想在圖書館工作,更以高考第一名之姿進入了臺大圖書館任職。於此同時,學姊也在職進修本系研究所。她笑稱大學時期自己忙著約會,且大學的作業較沒有機會對一個題目做完整深入的探索,因此,對研究方法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都自覺不足,然而,她認為未來實際工作時,若要能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甚至帶領更多人,自己應該要繼續念研究所來學習,此外,她也很羨慕學長姊能夠鑽研自己想要做的題目,因此,希望決定攻讀研究所能成為鞭策自己的力量,認真感受研究的過程。

 

校史細胞的孕育

在臺大圖書館任職期間,學姊待過非常多組別—館長室、編目組、採訪組、視聽服務組(多媒體服務中心)等,在每一個地方的人事物或工作文化,多少都帶給學姊不一樣的價值觀,並讓她累積多元的實務經驗,成為進入校史領域的前奏,讓她融合自身原有的想法,化成日後管理校史館的養分。

最初,她被分配到館長室當個小秘書。學姊是一個劍及履及,覺得事情該做就想立刻做的人,但當時的館長陳興夏先生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加上館方整個管理體系有較繁複的規定,因此,許多事情必須按照遊戲規則慢慢進行。這樣的環境影響了學姊,讓她自身形成了快與慢兩種不同的觀點,日後不斷交互作用、調和著。而此時期帶給學姊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陳興夏館長常常說的一句話:「處理公務,要戴上館長的眼鏡」,她認為這對她幫助很大,讓她處理事情會跳脫自己的本位,以一個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而學姊原先其實就有個一直等待萌發的校史細胞,對於如何保存過去與記錄當下臺大人的種種記憶,她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例如:在館長室工作時,正值臺灣解嚴後各界開始大力研究白色恐怖時期列為禁忌的課題,然而,學姊發現許多相關資料並未保存下來。舉例來說,她曾接到來自校長室詢問圖書館能否提供臺大二二八事件相關史料,但特藏組翻遍了校史資料區,可用的資料卻很少。另外,學姊還聯想到,念書時每當學生代聯會會長選舉時有黑函攻擊的風氣,她覺得這些第一手的史料沒有留下來非常可惜!她說:「一個學校的圖書館或是校史館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收藏具有特色主題的灰色文獻,而不是收藏你有我也有的書刊」。

而進入視聽服務組後,開始有網路串流音樂,於是她還想到可以在正規的東方西方音樂介紹之外,做一個臺大「私房音樂盒」的線上串流音樂節目,希望藉此節目記錄並反映臺大師生對各種音樂的情感。學姊開始從多媒體中心館藏規劃每集的主題,並且訪談了解臺大教授、同仁、學生所喜愛的音樂清單,例如:學姊訪問了喜愛古典音樂的孫中興老師,製作一集「穿過我的記憶的古典音樂」,也為孫老師課程「愛情社會學」製播了一集音樂節目「愛情音樂學」,邀請修課同學參與分享愛情觀以及觸動心靈深處的音樂歌曲;陳維昭校長也曾受訪,以音樂談理念;另外,學姊還訪問過臺大的火車達人、昆蟲人、最懂王禎和文學交融著流俗音樂的柯慶明教授……,挖掘不少臺大人的音樂觀點,最後,這樣的成果被圖書館長官看到,認為學姊是進入校史館工作的合適人選,便將學姊網羅入校史館籌設團隊。

20160907_2_01

 

校史館的定位想像

學姊說:「校史館比較像是一個公關單位,同仁也主張校史館應該是個『實習』博物館,最大的目的不是在教大家守規矩,而是要讓大家喜歡臺大,帶著微笑地離開這個校園,所以,有時候規則不是那麼必要。生活就是這樣,感動就好,沒有那麼嚴謹也沒關係。」

以感動人心為出發點,學姊希望能傳遞有血有肉的臺大記憶,尋求一種認同與歸屬感,這不只體現在展覽活動(如:臺大學生日記365天、畢業生留言一句傳情百年)或是書籍出版上,連紀念品的製作上都有著這樣的堅持,希望在其背後有著臺大人的故事或共同回憶。例如:以系所成立年代形成時間長軸的捲尺、印有<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學長的親筆題字「我愛臺大永遠永遠」之T恤、籌畫中寫上傅斯年校長諄諄教誨的撲克牌(學姊開玩笑說讓大家在玩樂的同時深受警惕)。

但學姊也談到,相較其他學校,臺大校史館因為沒有正式的研究人員,且因人力與學科背景的限制,一直無法深入探討正規的校史議題,這是目前比較難以改善的部分。

 

工作的信仰與堅持

來到校史館後的安明學姊與同仁一起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她總是抱持著極高的興致,認真地揣想要為校史館設計哪些創新的展覽與活動,我們想分享學姊在面對工作的態度以及我們觀察到學姊所運用的能力:

一、以開放的心探索,以謙虛的心學習

學姊總是喜歡去聽各種演講、訓練課程,常常從中能激發出可以應用在校史館上的靈感。像是學姊籌備<跨時代座標記憶>特展時,訪問各時代的臺大人在臺大的哪些地點有著何種的回憶(例如:最常約會或念書的地點),其靈感來自先前在演講中,聽到淡水的社區媽媽從生活的角度畫出淡水的特色地圖。學姊說到:「你要是熱愛一個地方,你聽什麼都會全部轉到自己身上來」。

而學姊也提到同仁讓她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位新進的學弟同仁以服務學習課的方式引進學生的力量,非常用心地帶領他們,因此,校史館被注入了大量的活力,湧現更多創意,例如:北京大學來臺大訪問時,服務學習課同學便自己結合兩校校歌,改編成為「台北情歌」,並結合了現代舞表演,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學姊說她從這位同仁以及這群學生身上學到很多,也根據這位同仁的建議,把工讀生當成「學習助理」,也就是將同學視為實習生,不是只分配打雜的工作給他們做,會認真地教導其善用專長應用在於校史館上,甚至開放與鼓勵同學們帶著專案到校史館實踐。
學姊期勉我們未來成為領導者後,在帶領年輕人時,多給予他們工作使命上的認知,讓他們知道為何從事這份工作。就這樣學姊與臺大學生們相互學習,不只讓校史館有更多的可能,也幫助了彼此不斷成長。

二、無所畏懼地嘗試,無所保留地投入

學姊說在校史館她可以自在地嘗試很多事情,所以不怕有所束縛,只怕沒有想法,例如:她接下來想做一個跨世代的臺大人20歲日記,徵集平日就有寫日記習慣的大學生及校友的20歲時寫的日記。訪談時,我們提出了會不會徵不到的疑慮,因為寫日記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學姊給予了率性的回答:「試試看啊!不試試看你怎麼知道呢?我能徵到五篇是五篇,你不做的話,永遠不知道結果,與其做只是打卡上班、刷退下班、從事例行作業的館員,不如多多嘗試自己的夢想,即使失敗,從中也會獲得很多有趣的經驗啊!」而在勇於嘗試之後,學姊也與同仁非常努力地籌備,甚至多次在校史館通宵達旦,就是為了一種使命感要將工作完成。

三、呈現易用的服務,組織清楚的資訊

在校史館工作,須要具備一些與本系所學息息相關的能力。除了影音資料剪輯是學姊認為我們所應具有的基本能力外,學姊也提到本系對於讀者服務有整體的訓練,會盡量讓讀者在使用經驗上是順暢的。以前在圖書館工作,服務讀者或老師時,她就覺得我們像是為知識服務的專業僕人,同樣也是懷抱著謙虛的心,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完成夢想。學姊認為我們可以將校史館的使用者當作圖書館的讀者,設身處地為他們思考,提供服務時也要設法清楚地表達,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身為圖資系的我們,對於資料庫,尤其在資料的分析與拆解上,比其他系來得更有概念,這也協助學姊能夠更有效的管理校史資訊。

 

熱情讓臺大校史館會呼吸

學姊平常的工作主要在動腦筋想事情、把東西實際策劃出來、寫文案、開會、與相關人員/使用者溝通,以及偶爾的放空時間中流轉。而在這些工作及前述態度與能力之外,我們認為最核心的價值,其實來自學姊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情。因為有這份熱愛,讓她願意不斷思考如何讓校史館成為更好的地方,她說:「我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不斷地探索,探索之後,我的熱情沒有改變,有趣的校史活動就會越做越多。」臺大校史館就在這樣的熱情中逐漸變成了會呼吸的生命體,學姊希望校史館所觸及的人都能受到感動,而我們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認識校史館,看到安明學姊所帶領的團隊是如何為我們凝聚濃濃的、溫暖的、屬於我們的臺大記憶。

20160907_2_02


文章分類: 新聞報導 , 系友分享